冠状动脉造影

不要恐吓患者做完全不必要的冠状动脉造影


患者女性,65岁,两年来因丈夫患卒中,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照料老伴,长时间过度劳累,老伴夜间醒4-5次,她也随之醒来,睡眠很少。老伴生病时有心烦,发脾气,她也感心烦,觉得自己比以往变化很大,容易着急上火,“经不住事儿”;明显疲劳,容易出汗、胸闷,为持续性;照料患者,很少有时间运动,偶有运动,非但不胸闷,而且感到全身放松。

多年来查心电图,一直有V2-3-4-5-6不对称深倒置T波,心电图报告心肌缺血。过去身体无不适,就未做特殊检查。听说胡大一教授要来出诊,本想约胡教授看病。

胡大一教授到达这个城市,很快看到了患者这张心电图,立即判断是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马上联系当地医生,劝其不要给患者做不必要的造影。但却被科主任抢先一步把影造了;结果:仅在两个血管远端分别有30%和50%的狭窄。与科主任术前坚定不移果断宣判的“90%都打不住”完全是相反结果。患者非但接受了一次过度造影,还发生了桡动脉穿刺部位的动脉大出血,整个上肢都血肿,疼痛难忍。

造影、支架做得很利索,但不会看心电图。没有临床基本功,技术越熟练,做得越多,决策越快,越伤害患者。

医学要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

心尖部肥厚型心脏病,在不会看或不认真看心电图的医生眼中,T波倒置就是严重缺血,非常危险。实际上这些患者的病程很良性。如果有这些常识,医生不但不会草率给患者做创伤检查,反而会详细向患者解释病情,让患者安心放心。

患者的胸闷出汗是焦虑障碍的躯体症状。又是一个被误诊误治,过度造影,又导致并发症的案例。

超声心动图术前未做,术后查明为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

10种最常用的心脏检查项目,哪一项适合自己?

10种不同心脏检查,检查目的不同

当心脏不舒服的时候,到底做哪些才能更准确呢?

1、心电图:

检查心律是否是窦性心律,还是别的心律,比如房性、房速、房颤、房扑、室上速、室速、房早、室早等。检查心率,也就是一分钟心跳多少次。

同时能看到P波、ST段、T波、PR间期、QT段等,从而判断或推断心律失常、心脏大小、心肌缺血等。

2、心脏彩超:

检查心脏的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大小是否正常,检查心肌是否正常,检查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是否正常,检查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3、动态心电图:

也就是24小时的心电图,能把24小时每一次心跳全部记录下来,目的是更全面地记录心跳,尤其是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非常重要。

4、平板试验:

也就是在跑步机上做心电图,一边跑步,一边记录心电图,看看有没有ST段改变,从而判断有没有冠心病。

5、冠脉CTA:

一种增强CT,主要是看心脏的血管有没有斑块和狭窄,诊断冠心病。

6、冠脉造影:

目前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所以心脏造影主要是检查有没有冠心病的,而不是说是检查心脏最准确的检查。

7、心脏核素:

是判断心肌有没有缺血的一种方法,对于无症状的心肌缺血是不错的选择。

8、电生理检查:

怀疑有心律失常,但是通过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并没有抓到,必要时需进行电生理检查,也是一种导管进入体内的办法。

9、肌钙蛋白、心肌酶:

当怀疑心肌梗死或心肌炎的时候,需要抽血化验,看看是否升高,判断心肌是否有损伤。

10、BNP:

怀疑心衰,或已经有心衰的患者,抽血BNP协助判断心衰的程度。

所以,没有所谓最好的检查,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检查。有时候一份30元的心电图+患者的症状就能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所以不是说便宜的检查就不准确。

心血管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初步判断可能是电路问题、还是水路问题、还是结构问题,随后选择适合的检查。

比如:心慌、心悸、心跳快、心跳慢、心跳乱、眼前发黑、晕厥等,会考虑心律失常,那么会建议做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

比如:胸痛、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等心绞痛症状,会考虑心血管狭窄,那么建议做心电图或进一步做平板试验,或直接观察血管内部有没有斑块的冠脉CT或冠脉造影。

比如:胸闷憋气、走路憋喘、小孩走路经常蹲下来,口唇发紫,下肢浮肿、食欲不振等。那么要怀疑是心功能不全,是心衰,那么建议做心脏彩超,看看是不是瓣膜疾病,是不是心肌病,是不是心脏扩大了。

总之,心脏病有很多种,心脏检查也有很多种,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by/1025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