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

健康小课堂你该懂得那些黄金急救知识


心源性猝死,

与心血管脱不开关系

猝死,就是突然发生、无法自然预测的死亡。WHO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导致运动猝死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心理应激、超负荷运动、服用兴奋剂、忽视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心源性猝死,与心血管系统有很大的关系。“过劳死”,是猝死常见的一种原因。死者在死前长时间、高负荷地工作,或长时间经受精神上高压力的折磨,往往与心血管有很大关系。高强度地工作,除了要集中精神外,还需要大量额体力来支撑。此时,机体内交感神经一直处在高度兴奋的水平,分泌了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把血液压打入到已经变细的血管中;而血管也要承受高压、高速血流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长时间保持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的状态,会对心脏和血管造成极大的伤害。长此以往,心脏持续加力工作,终会导致心脏功能衰竭。衰竭的心脏再也无力将血液打入血管当中。随后,血压下降,血流动力学紊乱,会导致患者休克,紧接着会发生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脏器衰竭,最终导致死亡。即使,心脏长期超负荷工作后,并没有发生衰竭。还可能会发生另一种情况:由于血流速度较快,一些潜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受到血液冲击而破裂,继而导致导致血管破裂,造成出血。因为脑血管的走形中存在很多“大转弯”,这种血管破裂尤其容易发生在颅内。如果出血量大、速度快,患者会因为颅内压快速升高,死于脑疝。

心跳骤停,

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

时间就是生命,心脏停跳时间越久,后果就越严重!5—10秒钟,意识丧失,突然倒地;30秒,可出现全身抽搐;60秒,瞳孔散大,自主呼吸逐渐停止;3分钟,开始出现脑水肿;4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8分钟,“脑死亡”,“植物状态”。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而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合格的公众不到全国人囗的千分之一。遇到心脏停跳的突发状况,首先要保持冷静,然后做如下处理:1.呼叫病人,确认是否有心跳和呼吸,如果没有呼吸要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让周围人帮忙拨打电话;2.解开衣服,30次胸外按压。注意在两乳头中心点掌根垂直按压,每秒两下,按压深度5-6cm;3.2次人工呼吸;4.每次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重复以上操作,直到患者恢复心跳呼吸,或者医护人员到来。心跳骤停越早开展心肺复苏效果越好,主要是通过心脏按压,恢复大脑的供血供氧,如果大脑长时间缺氧,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损伤;长期大脑缺氧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甚至脑死亡。心脏停搏1分钟内实施,成功率>90%;心脏停搏4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成功率约为40%;心脏停搏6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成功率约为10%;侥幸活着,可能已经“脑死亡”;心脏停搏10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成功率几乎为0。

运动猝死如何预防?

1尽早确定运动猝死高危人群图片来源:pixabay国际上把运动猝死的预防分为三级,而一级预防就是在既往“没有”心脏病的人群中进行,因为有25%的猝死者来源于这一人群。确认经常参加运动的人是否有个人病史、家族病史、体格检查、健康检查等,着重进行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如: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等,尽早发现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2全面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经常运动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有选择性地参加运动;此外,建立健康档案,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尽量避免患有潜在疾病人群参加激烈的体育比赛。3观察猝死前征兆据统计,50%的人在猝死前会出现发热、胸痛、胸闷、胸部压迫感、头痛、气急、肠胃不适、腹泻、极度疲乏等先兆症状。但也可能毫无先兆。在运动前、中、后通过观察运动者动作是否迟钝、脸色是否发白或发黄、是否气喘、是否呼吸困难等,如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去医院做相关检查。图片来源:pixabay4避免超负荷运动或训练运动要与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相结合,有利于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肌肉的粘滞性,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在运动结束时,进行适当的准备活动补充体内能源物质,和代谢产物的清理,有利于血液回流等。5加强运动现场的医务监督与急救准备经常参加运动项目或训练时的人群应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在运动中一旦发现有人昏厥或出现不适症状,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6预防冠心病所致运动猝死大部分冠心病所致运动猝死与心梗有关,在日常中要控制好这9个危险因素:01)吸烟;02)血脂异常;03)高血压;04)糖尿病;05)腹部肥胖;06)紧张;07)蔬菜水果摄入不足;08)缺乏运动;09)过度饮酒。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by/471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