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与用药,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趋低龄化。
各种危险因素对动脉内皮的损伤和脂质在动脉内膜层的积聚,导致动脉壁的慢性炎症,逐渐形成粥样斑块。
临床上将冠心病分为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两种类型。
发作时表现为突感心前区疼痛,多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也可表现为左肩和上臂痛、颈部疼痛、下颌甚至牙痛,也有患者表现为腹痛。
发病原因:
冠心病发作时表现为突感心前区疼痛,由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发,多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向上放射至左肩、臂,甚至小指和无名指,胸痛也可放散涉及颈部、下颌、牙齿、腹部等。
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如胸痛逐渐加剧、变频,持续时间延长,去除诱因或含服硝酸甘油后不能缓解,可能发生心肌梗死。
胸痛也可出现在安静状态下或夜间,由冠状动脉痉挛所致。
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出汗、惊恐、恶心、呕吐等。
症状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主要取决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主动脉粥样硬化常无特异性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若管径狭窄达75%以上,则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脑缺血、脑萎缩,或造成脑血管破裂出血;肾动脉粥样硬化常引起夜尿、顽固性高血压、严重者可有肾功能不全;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饱餐后腹痛、消化不良、便秘等,严重时肠壁坏死可引起便血、麻痹性肠梗阻等症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严重狭窄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严重者甚至可发生坏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心脏神经症:胸痛为几秒钟短暂的刺痛或持续几小时的隐痛,患者常喜欢不时地吸一大口气或做叹气性呼吸。
肋间神经痛或肋软骨炎:疼痛常累及1~2个肋间,但不一定局限在胸前,为刺痛或灼痛,用力呼吸和身体转动可使疼痛加剧。
反流性食管炎或消化性溃疡:胸痛伴有胃反酸、腹部不适。
除上述疾病外,其他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气胸等也可以出现胸痛等表现,医院就诊。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及症状、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参考:
药物治疗:
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片,此类药物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氧,缓解心绞痛作用。
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上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有阿司匹林禁忌证的患者可用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代替。
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
钙通道阻滞剂(CCB),减少心肌耗氧,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心肌供血,常用药物有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降脂治疗:
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延缓动脉斑块进展和稳定斑块。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少斑块破裂和血栓,降低缺血性心血管事件。
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为心脏外科手术,对缓解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绞痛和改善生活质量有较好的效果。
今天小编先写到这里,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可添加小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by/4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