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例简介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6岁。
主诉:间断胸痛6天。
入院时间:-06-18,11:25。
现病史:
患者12年前因胸前刺痛在我院住院治疗,期间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经治疗好转后出院,12年间,患者多次因心前区不适至“医院”住院治疗,现持续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阿托伐他汀钙片”。6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前刺痛,甚则放射至左肩,伴胸闷气短,持续时间约10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今日为进一步治疗,以“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病”为诊断收住入院,发病来神志清,精神一般,间断胸痛,平素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年,平素口服“左旋氨氯地平片”,血压控制尚可;1年前因“脑梗塞”在我院住院治疗,未遗留后遗症,期间诊断为“高脂血症”;胃炎病史1年,未系统治疗。
2入院检查
体格检查:
T:36.3℃;P:66次/分;R:18次/分;BP:/93mmHg。神志清楚,自主体位。口唇无紫绀,扁桃体无肿大,咽部无充血、水肿。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叩心脏相对浊音界无扩大及偏移。心率66次/分,律齐,心音无强弱不等,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触全腹柔软,胃脘部压痛,其余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轻度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
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56次/分。胸部DR:胸部未见明显异常。颈动脉彩超:双侧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斑块形成。肝胆脾胰彩超:脂肪肝(轻度)。心脏彩超:主动脉瓣钙化左室舒张功能减低。颅脑MRI:1、左侧侧脑室旁腔隙灶。2、双侧基底节区多发点状血管周围间隙。3、双侧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形中心脑白质病变。4、脑萎缩。5、双侧上颌窦囊肿。3诊断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胸痹心痛病
证型:气虚血瘀证
西医诊断: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
2.高血压病2级(高危)
3.陈旧性脑梗死
4.高脂血症
5.慢性胃炎
6.腔隙性脑梗塞
4冠脉造影
双侧造影提示患者前降支有血流通过。
IVUS检查,提示远段血管参考直径2.0mm,近段血管直径3.3mm,给与患者支架植入。再次用IVUS检查,提示支架贴壁良好,无明显狭窄。
5小结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Ultrasound,IVUS)是血管评估及介入干预的影像学手段之一,可以提供横截面血管的影像学及组织学信息,对于介入干预的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慢性完全性闭塞(ChronicTotalOcclusion,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过程中,IVUS可以实时观察病变段管腔及管壁的形态学特征,主要可应用于如下几个方面:识别闭塞病变的起始部位并判断真假腔指导指引钢丝顺利通过闭塞段、评估闭塞段病变情况及指导CTO病变血运重建策略、评价形态学治疗效果等。
IVUS还可以准确评价支架贴壁及扩张情况,易于发现支架边缘夹层、壁内血肿、残余狭窄等,减少支架内血栓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有研究发现并证实,部分未完全贴壁和(或)膨胀不全的支架仅通过造影不能良好显示,IVUS的引入则能有效改善支架扩张策略(通过高压球囊后扩张支架)。支架未能完全膨胀或贴壁不理想是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而CTO病变的支架内再狭窄率明显高于非CTO病变的支架。因此,IVUS指导下充分后扩张支架可有效减少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医学网转载请注明综上,IVUS在CTO病变的PCI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合理运用IVUS,可以为术者提供准确的横截面形态和大小的信息,指导术者及时调整PCI策略,从而提高PCI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by/7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