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冠状动脉造影 > 冠状动脉疾病病因 > 创新驱动发展CCIICIatCI
当前位置: 冠状动脉造影 > 冠状动脉疾病病因 > 创新驱动发展CCIICIatCI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主办,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理事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美国心血管研究基金会联合协办,中医院承办的第十九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线上会议(CITOnline)成功召开。
“合作(Cooperation)、创新(Innovation)、转化(Transition)”历来是CIT的宗旨。5月8日上午,创新论坛:CCI-ICIatCIT在线上与大家见面。专场由医院沈雳教授、吴轶喆教授、裴志强教授主持。
葛均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医院葛均波院士为专场致辞。
葛院士谈到,第十九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线上会议(CITOnline)成功召开,作为CIT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十九年来,见证了CIT逐渐壮大,影响力越来越强。作为中国介入心脏病学领域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CIT不只是一个会议,也是一个品牌,为推动我国介入心脏病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顾我国介入心脏病学历程,历史上我们几乎所有的医疗器械都要依赖进口。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创新的倡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更多临床医生有机会参与到医疗器械的创新工作中。
在大环境的驱动下,年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应运而生,成立之初CCI即确立了以医生为主导创新的理念:“FromtheDoctors”“BytheDoctors”“FortheDoctors”。创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孵化……年至今,CCI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独特的创新之路。
“感谢CIT秘书长徐波教授的邀请,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在CITOnline这样一个专业的平台上传播创新理念”,葛院士最后谈到,“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同道中人能够碰撞出更多火花,期待未来更多中国原创的产品能够走向市场,走向国际!”
徐波教授CIT秘书长、中医院徐波教授同时代表大会主席高润霖院士感谢各位专家同道参与创新论坛:CCI-ICIatCIT专场的分享。
徐教授谈到,年CCI的成立是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时至今日,医学创新的重要性,在当下已经被充分认识到,但在当时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的成立可谓具有前瞻性。
年,CIT邀请CCI设立创新论坛至今,创新论坛在CIT众多丰富的日程中,一直有其独特性,如在既往的线下会议中,创新论坛独特的“圆桌讨论”模式有效带动现场交流的同时富有新意,这也是满满的“创新”。
徐教授指出,创新是推动医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推动学科持续进步的强有力支撑。应用创新理念、指导创新行动,积极推进介入心脏病学的技术发展及学术交流,未来我们还要多投精力、多学习、多做创新工作,携手共同开拓我国医学创新新局面。
CITOnline随后ICI联合创始人及联合主席、耶路撒冷Hadassah医疗中心心血管部负责人ChaimS.Lotan教授分享了ICI最佳创新成果。
Lotan教授首先谈到,ICI与CIT的合作由来已久,两个组织间有深入的交流沟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非常荣幸能够分享本次创新论坛的开篇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健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如何活得更好、活得更健康,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诸如瓣膜性心脏病、心源性猝死、高血压、心衰、糖尿病等各类疾病的治疗需求与日俱增,各类治疗药物、器械也迎来了飞速发展。与时俱进的医学进步不仅局限于疾病治疗,而更要从诊断、治疗到长期监护等实现全过程的蓬勃发展。
Lotan教授举例介绍到,如非侵入性FFRCT是目前全球热点话题,通过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即可完成生理学评价。
适用于各类情况的无线3DFFR也是新兴技术,3D医学影像领域的技术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集AI、CT、造影、超声为一体的融合成像技术是未来的热点方向。
此外,VR/AR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诊疗中。
目前越来越多的经导管瓣膜产品问世,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瓣膜产品层出不穷,例如ValtechCardioband、MitrAssitant。
PiCardia系统通过发射振动波可以击碎钙化,对主动脉瓣膜进行重塑。
脑血管疾病诊疗方面,由TAVI治疗并发症催生的脑保护装置Triguard大大降低了卒中并发症风险。
大血管疾病介入治疗领域也有长足进步,EndoSpan实现了无须开胸即可完成的主动脉弓修复。
Lotan教授谈到,心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心衰诊疗方面,植入性分流装置V-Wave系统为药物治疗无效的心衰患者点燃了新的希望。
除此之外,如NoYA射频心房间分流系统、V-LAP系统(微型无线植入物)、Magenta(小型经皮插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等也是心衰领域非常具有潜力的新兴产品。
数字医疗(Digitalhealth)方面,Lotan教授谈到,在过去的几年里,数字医疗发展迅猛。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数字化。数字医疗能为医疗保健、医学教育提供新的方式。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有很多“爆炸性”的新技术(explosionofnewtechnologies),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可穿戴设备等,它们可以实现“一直在线”(alwaysonline),随时随地监测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等,并且数据可以上传至云端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而为健康服务。
Regenerativemedicine也发展得非常迅速,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组织再生(tissueregeneration)等成为热点话题。
未来医疗,又有怎样的发展趋势?Lotan教授认为,远程医疗(telemedicine)和家庭护理(home-care)会是非常重要的方向。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市场,在未来,可能每个家庭每个个体都会拥有私人的医疗端口(privatemedicalports),这将有助于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Lotan教授解释到,在家中进行检查、与医生交谈,实现诊断、治疗、预后、长期监控的全程干预。借助各类远程设备的高速发展,通过实时监控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全程化管理,远程随访和居家康复也会更普及。
CITOnline来自纽约Columbia大学医学中心的JuanF.Granada教授分享了TCT最佳创新设备和概念。
医疗创新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总结来说,s中期MECHANICAL方案用于晚期疾病的治疗;发展到s,出现了早期疾病的生物解决方案(BiologicalSolutions);到s,外科手术开始简化;直到今天,通过数字技术(DigitalTechnoligies)手段患者护理得以进一步简化、提升。
提及TCT的创新设备和概念,Granada教授谈到最大的亮点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思路的改变,逐渐减少对侵入性诊断手段(InvasiveDiagnosticProcedures)的依赖。”
如源自冠脉CT的非侵入性FFRCT、基于人工智能指导的心脏超声成像等,更简便、更有效的便携式设备也势必会助力心血管疾病的诊疗。
Granada教授认为,微创介入治疗的进展将深入影响临床和目前的卫生保健工作,数字医疗将改变医疗保健和医学教育的方式。当前存在的“技术悖论”如技术验证要求有严格的过程、开发成本非常高、技术获取方面的差距等也会被逐渐改善,立志开发“足够好的技术”(GoodEnoughTechnologies),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新的、更好的技术必然会节约更多的成本,此外更有效、更合理的技术措施可以更好地激励门诊患者的家庭管理等也是创新研发的强大驱动力,技术、设备创新,未来可期。
CITOnlineZachiBerger教授分享了来自AppendMedical的创新成果,下一代经导管左心耳(LAA)闭合系统——Appligator。
由于LAA的复杂结构,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器械很难完全将其封闭,而且血块从器械与左心耳之间缝隙可能泄漏到大脑。这些器械的另一个风险是由于留在心脏中的异物植入物而可能形成与器械相关的血栓栓塞,并且有些植入封堵器械还存在脱落风险。
Appligator与其他经导管LAA闭合系统相比,具有两大新颖之处。首先,手术过程变得简单化,不需要像市场上的其他产品那样进行许多测量或装置定位。其次,Appligator在心脏后处理过程中会留下最少的异物,只留下一条缝合线,从而降低患者中风的风险,并通过完成LAA闭合术后预防血栓泄漏。
Appligator通过输送系统将一个网篮固定在左心耳上,在通过将左心耳向左心房拉,使左心耳向左心房凹陷,最后通过缝线扎紧左心耳,从而起到完全关闭左心耳。
CITOnlineOrBaruchEl教授分享了来自MedHub的创新成果——一种新型的基于FFR的人工智能评估血管造影软件(AutocathFFR)。
冠状动脉生理学评估可改善慢性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其中血流储备分数(FFR)被认为是评估心肌缺血的金标准。既往研究表明,超过40%的病例在进行了冠脉生理学评估后改变了治疗策略。并避免了不适当的支架置入和搭桥手术,显著降低了医疗成本。
针对AutocathFFR的这项研究共纳入31例来自单个医疗中心的连续受试者,这些患者已知或怀疑存在冠状动脉疾病、进行了有临床指征的冠状动脉造影,并测量了FFR数值。患者的血管造影图像被发送到一个独立的研究中心,由一个独立的介入心脏病专家进行评估,然后由另一个不知道基线FFR测量值的介入心脏病专家使用AutocathFFR设备获取诊断性血管造影并生成AutocathFFR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31名受试者,其中FFR<0.95的29个病变中有27个(93%)检测准确,28个FFR值0.9的病变中有27个(97%)检测准确,所有的FFR值≤0.8的病变均检测成功。
AutocathFFR预测FFR≤0.8的敏感度为88%,预测FFR0.8的特异度为93%,诊断准确度为90%。
CITOnline来自纽约Presbyterian医院、Columbia大学医学中心的GioraWeisz教授分享了TAVR术中全身栓塞保护的一项新设备——CAPTIS。
数据显示,TAVR相关卒中发生达2.4%,而卒中与死亡风险增加直接相关。
新一代栓塞保护装置(CAPTIS)旨在降低导管结构心脏手术过程中中风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其是新一代全身栓塞防护设备,可以在患者身体内轻松、直观地部署并取回。该装置牢固地固定在患者主动脉中,保护其表面,同时促进TAVR无缝手术。CAPTIS独特的三重动作设计通过偏转、捕捉和去除栓塞颗粒提供全身栓塞保护。值得注意的是,它不需要额外的动脉通路,也不会干扰程序工作流程。
CITOnline宋亮博士分享了从微导管FFR(Mirocatheter-basedFFR)到易损斑块光-声多模态成像的创新产品。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用于FFR测量的压力导丝产品常常存在使用不便、医生使用习惯会受到改变等不足,临床上的推广也相应受限于这些问题。TruePhysio压力微导管是直接测量FFR的我国本土产品,其突破性地将MEMS传感器封装并集成在超细微导管上,使得产品读数稳定准确;快速交换设计能适配临床使用的常规工作导丝,迅速到达病变远端,节省手术时间。
SUPREME研究在针对4个中心名患者的对照临床研究中,压力微导管TruePhysio的FFR测量结果与压力导丝高度一致,但显著漂移发生概率仅为对照器械的一半左右。显著漂移率的降低能够极大地减少术中进行二次测量的时间,提升手术的效率;同时,术者反馈,TruePhysio压力微导管在测量过程中更加省时、便捷,能够减少患者及术者都处于造影环境下的时间。
CITOnline马鑫博士分享了CZTSPECT在心脏检查领域的最新进展。
MPI(MyocarduakPerfusionImaging)心肌灌注显像是最直观的心肌供血情况显影,是唯一能判断心肌开通后是否能够恢复供血情况的影响技术。
D-SPECT是用于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专用成像设备。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是一种影像学的诊断方法,它具有简单、无创伤、安全、诊断准确性高等优点。通过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可以观察到心脏的血流灌注情况以及心肌的功能状态,简单来说,可以直接看到心肌是否存在缺血情况。
D-SPECT较传统SEPCT/CT优势明显,采用新一代探测器CZT半导体及独特的追心扫描技术,使得其灵敏度增加10倍,分辨率提高2倍,扫描速度提高10倍,图像清晰,可以媲美PET图像质量。
CITOnline颜世平博士分享了锚定球囊的特征与应用技巧。
以往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中微导管的回撤一般采取压力泵反冲技术、延长导丝技术等,但可能出现操作困难、导丝移位甚至退出病变等情况。锚定球囊扩张导管采用球囊锚定方式固定导引导管的导丝,使导丝回撤更加便捷。
锚定球囊扩张导管采用无导丝通道的单腔输送管设计,球囊直接连接在导管身上,锚定球囊扩张导管不依赖导丝输送。
同时,产品采用不锈钢导管,管身远端有螺旋过渡结构,预期呈现较好的推送性能,并降低在推送过程中损伤导引导管的风险。此外,由于该产品结构设计实现了更小的通过外径,预期将提高对各种已上市的导引导管和微导管兼容性。相较于目前临床操作方式,该产品预期可减少血管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创新论坛:CCI-ICIatCIT的下半场,多位学者展示了Biodesign和CCI的最新成果。
CITOnlineStanford大学的FumiakiIkeno教授介绍了日本Biodesign最新创新成果。
Ikeno教授介绍到,日本人口,人均GDP为美元,出生率为1.44%,老化率为29%,平均寿命83.98岁,人口总数位居世界第十,日本国民对医疗有着巨大的需求。
近年来,日本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频繁,尤其是在疾病诊断方面,诊断设备创新频频。
但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龄化社会存在诸多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如缺少照料者、社工数量不够、疗养院和家庭支持不足等,因此更多工作仍需要付出努力。
CITOnline新加坡科技研究院简恩慈博士分享了新加坡Biodesign最新创新成果。
简博士介绍到,随着新加坡政府对科研创新的重视和经费投入的增加,新加坡国内创新热情高涨。简博士重点介绍了“研究、创新与企业计划”,其中政府在人类保健与潜能激发方面投入巨大。从医院到社区层面,让康复中的病患在社区获得后续保健服务;预防疾病方面,旨在促进提高全民的保健意识和知识;加大财政对科研领域的投入等。
简博士进一步举例介绍了一些新成果,如ATTRACT(AsianneTworkforTranslationalResearchandCardiovascularTrials)研究,至年新加坡已设立了亚洲心衰研究互联网平台ATTRACT,跟踪对心血管疾病的了解;US2.AI即是从ATTRACT研究项目衍生的医疗技术企业;其他还有基于人工智能驱动的CT造影数据仓库、保健促进局与可穿戴设备公司合作鼓励国民养成活跃健康的生活习惯等。而Biodesign的医疗创新课程更是被重视为培养更多医疗科技人才的摇篮,Biodesign多学科方法为医疗生态系统作出了创新职业的贡献。
CITOnline上海交通大学涂圣贤教授分享了计算冠脉生理学技术的研发与临床转化。
涂教授介绍了QFR技术的迭代发展历史,年第一代技术——FFRQCA初具雏形,需腺苷、分析耗时10分钟左右,可行性受第二代体位血管重叠影响,操作培训难度较大,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随后年,改进后的第二代QFR问世,无需腺苷、分析时间缩短到5分钟,但分支血管无法同时评估,部分分叉病变类型无法分析,学习曲线较长。基于此,年第三代技术——μQFR应运而生,无需腺苷,分析耗时仅需1分钟,分支血管可以同时评估,所有分叉病变类型均可评估,学习曲线大大缩短,自动化程度高,支持心肌桥患者的评估,支持斑块稳定性评估。
此外,涂教授团队还创造性将OCT/IVUS与FFR结合,开发OFR、UFR等基于腔内影像学的功能学评估手段,手术转播显示,应用良好。
CITOnline翁玉麟工程师分享了国产冠脉刻痕球囊最新进展。
“介入无植入”的理念一直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不断追求的目标,其中药物球囊作为解决方案在近年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by/8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