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冠状动脉造影 > 冠状动脉疾病分类 > 学术荟萃王胜煌SPECT联合CAG在冠心
当前位置: 冠状动脉造影 > 冠状动脉疾病分类 > 学术荟萃王胜煌SPECT联合CAG在冠心
王胜煌
宁波大学医学院
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首位,每5例死亡中2例死于心血管病,而冠心病是导致其主要原因。随着人们对冠心病认识不断提升,单靠冠状动脉造影解剖学检查已不能满足当代冠心病患者诊治需要。无创性功能学检查被作为首先,SPECT被认为是冠状动脉造影的“守门人”。本研究旨在观察静息SPECT门控心肌血流灌注显像联合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从冠状动脉大血管影像学和冠状动脉功能学检测相结合,从而更好指导血运重建策略选择及优化患者治疗方案,使患者获益更大。
1.资料和方法1.1患者一般资料医院.6-.10月胸痛疑似冠心病或已确诊冠心病住院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诊断冠心病,且全部行锝[99mTc]甲氧异腈注射液(99mTc─MIBI)静息门控心肌SPECT的8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2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61.21±11.27(岁),年龄范围在30~85(岁),排除标准:1.对碘或造影剂过敏者。2.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3.1周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急性心肌炎等疾病。4.有严重的心、肺?肾?肝等脏器功能障碍。
1.2方法(1)SPECT心肌缺血评判标准:采用德国西门子SymbiaT16型SPECT/CT,按照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将左心室分17节段(如图1.1);由2位高年资中级及以上的核医学医师在不知道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情况下分析SPECT心肌缺血情况(如图1.2):1分及以上定义为灌注异常即诊断为心肌缺血。以静息SPECT心肌缺血为阳性,心肌无明显缺血为阴性。(2)冠心病诊断:采用了AlluraXperFD20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并利用造影机主机自带的二维QCA软件对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QCA定量分析,可降低由视觉测量所产生的偏差,由我院高年资中级及以上心血管内科介入医师2位判断,以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左主干、右冠状动脉一支及以上管腔面积狭窄≥50%为冠心病。(3)分组:分四种情况①冠状动脉管腔面积狭窄≥80%伴心肌缺血;②50%≤冠状动脉管腔面积狭窄<80%伴心肌无明显缺血;③50%≤冠状动脉管腔面积狭窄<80%伴心肌缺血;④CAG显示冠状动脉管腔面积狭窄≥80%伴心肌无明显缺血。
图1.1按照最新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将左心室分17节段 1.前壁基底段2.前间隔基底段7.前壁中段8.前间隔中段13.前壁心尖段14.间隔心尖段17.心尖段为LAD分布区。 3.后间隔基底段4.下壁基底段9.后间隔中段10.下壁中段15.下壁心尖段为RCA分布区。 5.后侧壁基底段6.前侧壁基底段11.后侧壁中段12.前侧壁中段16.侧壁心尖段为LCX分布区。图1.2摄取显像剂的评分标准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研究资料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来表示。对两样本均数比较;如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两种检查方法计量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受试者一般资料87例中,四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饮酒、高血压、肝功能(AST、ALT)、心电图ST-T改变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性别在冠脉管腔面积≥80%伴心肌缺血与50%≤冠脉管腔面积80%伴心肌无明显缺血有统计学差异。见表2.1
表2.1受试者一般资料 注:ab表示不同组之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2静息SPECT诊断心肌缺血的结果分析87例患者中,冠脉管腔面积≥80%伴心肌缺血27例,不伴心肌缺血11例;50%≤冠脉管腔面积80%伴心肌缺血29例,不伴心肌缺血20例,静息SPECT联合CAG对诊断心肌缺血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2静息SPECT诊断心肌缺血的结果 注:SPECT心肌缺血为阳性,心肌无明显缺血为阴性。3.讨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技术提升及先进诊断技术涌现,人们对冠心病病理机制有了更深的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是除传统意义上心外膜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与冠状动脉痉挛外,还包括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oronarymicrovasculardysfunction,CMVD)或两者共存,且CMVD扮演者重要地位;此外,在当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狭窄治疗下,与仅根据冠状动脉狭窄情况相比,根据患者心肌缺血情况更能指导临床是否需进行血运重建干预及改善患者预后。然而,过去人们仅靠冠状动脉造影形态学来评估患者是否行血运重建治疗,可能造成不必要冠状动脉支架植入,也可能造成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诊断遗漏;因此,对冠状动脉进行生理功能学评估逐渐受重视,无论是SPECT或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Coronaryflowreservefraction,FFR);前期已有研究显示,心肌灌注显像不仅可以指导心肌缺血,还可以降低其重复血运重建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
在本研究中,男性更易出现冠状动脉狭窄≥80%引起心肌缺血,行PCI治疗;而女性更易出现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但心肌仍有缺血,这与Bairey等和Waheed等一致,即女性患者易发生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或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狭窄伴心肌缺血,尤其是绝经期或绝经后,可能与女性因炎症、精神压力、自主神经和神经内分泌功能障碍等特殊因素有关,其主要机制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另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临界病变上也存在较高比例,这表明这些危险因素除引起心外膜病变,也会引起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是引起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引起CMVD,这与既往研究一致。另从本研究中,冠状动脉造影(CAG)与静息SPECT对诊断心肌缺血不一致,第一:这与一部分患者冠脉狭窄一般情况下会引起心肌缺血,但SPECT显示心肌无明显缺血,这与FAME研究一致,需进一步行FFR指导是行PCI治疗还是选择优化药物治疗;DEFER研究表明,在FFR指导下的血管功能学评估,无显著心肌缺血的患者延缓PCI治疗或进行优化药物方案治疗,不仅不会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还能降低其医疗成本。此外,可能与有丰富侧支循环有关。第二:多数心脏病学者认为:冠状动脉管腔面积狭窄≥80%才会出现缺血性狭窄,本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冠状动脉管腔面积狭窄<80%,但伴心肌缺血,这应考虑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合并CMVD或CMVD,需进一步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Coronaryflowreservefraction,FFR)检查进行评估,COURAGE研究也发现,这些患者如合并CMVD单纯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欠佳,临床预后不好。综上所述,(1)冠状动脉管腔面积狭窄≥80%不等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冠状动脉管腔面积狭窄≥80%伴心肌缺血患者,行PCI明确;(2)50%≤冠状动脉管腔面积80%伴心肌缺血患者,可能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或是两者共存,除冠心病治疗外需联合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治疗药物;(3)50%≤冠状动脉管腔面积80%伴心肌无明显缺血,选择冠心病药物治疗;(4)冠状动脉管腔面积狭窄≥80%伴心肌无明显缺血患者;需行FFR进一步评估大血管管腔狭窄是否引起心肌缺血,或患者存在丰富侧枝循环。因此,静息SPECT联合CAG不仅可以更加规范指导血运重建治疗或优化药物治疗方案,还能减少不必要经皮冠状动脉治疗,尤其行冠脉造影或介入治疗之前,如结合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可进一步提高其诊断率。
作者:程可爱 鲍栋钢 王胜煌
单位:宁波大学医学院扫码查看学术荟萃专题
往期回顾1、学术荟萃|高传玉: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研究进展2、学术荟萃|郭伟:血管战创伤救治原则3、学术荟萃|辛世杰:医源性血管损伤的处理4、学术荟萃|吴立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敢问路在何方?5、学术荟萃|田野:自主研发声动力新技术遏制血管内斑块6、学术荟萃|戈小虎:感染性主动脉瘤的诊疗进展7、学术荟萃|黄建华: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8、学术荟萃|郝玉明:糖尿病患者的心脏功能保护9、学术荟萃|周胜华:无导线起搏,起搏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10、学术荟萃|陆信武:原位与体外预开窗技术在主动脉弓部三分支重建中的不同体会11、学术荟萃|张金盈:冠心病PCI术后风险积分荟萃12、学术荟萃|杨丽霞:急性感染与心肌梗死13、学术荟萃|舒畅:腔内治疗术后腹主动脉瘤破裂的诊断和治疗14、学术荟萃|张刚成:经皮房间隔造口左心引流在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中的应用15、学术荟萃|禄韶英:主髂动脉闭塞腔内治疗中导管定向溶栓的应用价值16、学术荟萃|陈忠:立家之本——血管外科开放手术17、年度盘点|于波:腔内影像与功能学在中国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18、学术荟萃|李广平:无导线起搏器研究进展19、年度盘点|王琦光:卵圆孔未闭介入治疗器械的现状与前景20、学术荟萃|李昭辉:基于价值医疗的健康医疗体系建设21、学术荟萃|江勇:人工智能在超声心动图的应用及进展22、年度盘点|夏云龙+刘基巍:肿瘤心脏病领域学科进展、学术荟萃|谢瑞芹: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在左心耳封堵中的应用24、学术荟萃|屈正:当今可穿戴动态心电图记录仪的性能特点与判读模式25、学术荟萃|卢成志:经皮去肾交感神经消融术的研究进展26、学术荟萃|张曹进: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的研究进展27、学术荟萃|马立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研究进展28、学术荟萃|廖玉华:舒张性心衰早期防治专家建议29、学术荟萃|张军:以回旋支开口狭窄为主的左主干分叉病变PCI30、学术荟萃|刘强: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31、学术荟萃|刘梅林:老年人调脂治疗进展、学术荟萃|姚启恒:心力衰竭与肿瘤之间的关系33、年度盘点|马依彤:心力衰竭药物临床研究新进展34、年度盘点|黄鹤:左心耳封堵研究新进展35、学术荟萃|李易:老年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6、学术荟萃|张然:免疫、炎症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新机制和治疗新策略37、学术荟萃|杨杰孚:年心力衰竭领域重磅研究盘点38、学术荟萃|林文华:腹股沟血管穿刺及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研究进展39、学术荟萃|郑曰宏:肾动脉瘤外科治疗现状与进展40、学术荟萃|吴旸: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左室射血分数相关性的Meta分析41、学术荟萃|刘凡: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42、学术荟萃|朱鲜阳: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认识和处理43、学术荟萃|钟杭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与研究进展44、学术荟萃|张健: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钠水平与院内病死率的关系45、学术荟萃|马翔: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46、学术荟萃|钟敬泉:关于房颤消融后中断口服抗凝药风险的研究47、学术荟萃|张海波:三尖瓣生物瓣毁损的微创介入瓣中瓣治疗1年随访48、学术荟萃|张静:ACS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49、学术荟萃|吴明营:二尖瓣脱垂的基因研究进展50、学术荟萃|季晓平:重症心衰的治疗难点和策略51、学术荟萃|袁宇:新型冠状病毒病之心肌损害述评52、年度盘点|葛均波:经导管瓣膜治疗年终盘点53、学术荟萃|华伟:推广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国内应用:砥砺前行正当时54、年度盘点|杨建勇:介入放射学:从技术走向科学55、学术荟萃|朱化刚:医源性血管损伤的防治永远都在路上56、学术荟萃|史冬梅:冠状动脉杂交技术在心肌血运重建中的应用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fl/6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