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来,中国人对南海诸岛的认识日渐深入,在南海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
从宋代到清代,关于南海诸岛的地名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其一,名称繁多。如果说宋代以前,对南海大多以“涨海”泛指的话,那么从宋代到清代,则出现石塘、长沙、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或万里石塘、千里长沙等若干名称。据厦门大学林金枝教授的统计,“仅宋元明清四代,记述南海诸岛石塘、长沙之类的文献、图籍多达百种,名称叫法二十余种。其中宋代有七种图籍,五种叫法;元代有四种图籍,三种叫法;明代有二十二种图籍,八种叫法;清代有七十余种图籍,二十一种叫法。不仅如此,而且还对南海诸岛岛礁、沙、滩、洲起了许多形象生动的名字”。
其二,地名相对集中,表明人们对南海诸岛的认识趋向一致。从宋到清代,基本上都采用了以石塘和长沙命名各群岛。石塘又作石堂、千里石塘、万里石塘,长沙又作千里长沙、万里长沙、万里长堤。史籍中所言“千里”、“万里”,形容绵延之长和广,并非指实际数字。从航线的记载考证,宋代史籍中的长沙多指今西沙群岛,而石塘多指今南沙群岛。同时,出现了专用地名,如用“七洲洋”专指西沙群岛。
其三,文献图籍记载频率高,表明人们对南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zz/10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