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对于一些肿瘤性病变的定性、血管性的疾病、欲了解病变的血供关系及平扫不易发现的微小病变,通常需要做CT增强扫描。而在CT增强扫描中,增强延迟时间的确定通常有三种方法:
①经验值法,即根据大体血流至目标血管的大致时间来设定,如肝脏动脉期25-30s。
②智能阈值触发法,即在扫描区域的近端设置一个感兴趣区血管,监测其血管内CT值变化,达到某一设定阈值即触发扫描。
③小剂量团注实验法,即在真正的增强扫描前用20-30ml的对比剂注射入血管并监测靶血管的CT值变化,从而得出其峰值曲线,进而得出对比剂从外周静脉至靶血管的时间。
三种方法中,第一种最简单,第二种最常用,第三种最准确。下面我们就上腹部CT增强扫描来进行图解。
图一:定位相扫描相关设置(定位相长度、相位、病人方位、曝光条件等)
图二:扫描出腹部正位定位相
图三:上腹部平扫扫描计划相关设置(扫描类型、条件、视野、层厚层间距、算法等)
图四:上腹部CT扫描范围:膈顶至肝脏下缘,层厚层间距均为5mm,标准算法重建。
图五:上腹部CT增强三期相关设置(动脉:智能阈值触发门脉:动脉其基础上延迟18秒
图六:智能阈值触发相关设置(层面位置、毫安、监测间隔、诊断延迟等)
图七:感兴趣区层面的选定及感兴趣区(ROI)的设定,肝门层面腹主动脉
图八:高压注射器相关设置(注射速度、注射总量、注射总需时间等)
图九: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图示设置阈值为,当CT值超过触发扫描)
图十:延迟期扫描进度条(图示第三期还需延迟秒开始扫描)
上腹部CT加增强扫描视频:
体检做CT,这个一定要了解!医生
你这个情况,最好再去做个胸部CT确认一下。
患者
要做CT?我是不是病得很重?
医生
呃……诊断结果没出来前,不要自己吓自己。
患者
那辐射会不会很厉害?
太多人对CT这个词心存芥蒂
也有太多的问题、误解和恐惧在心中
说起CT更让人“谈辐色变"!
CT:像把面包切片,分层看
辐射量是张普通X光片的剂量
这么高的辐射剂量!哎呀妈呀!
提起CT检查,“昂贵”和“查癌”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印象关键词,但很多人都对CT并不是十分了解。CT用于检查什么?有辐射吗?
CT原理:
CT的检查原理是X光会分层穿过人体,之后通过电脑计算后二次成像,就像把一片面包切成片来看,分层看。
适宜疾病:
适于CT检查的病是脑部疾病,其中对肿瘤、出血及梗塞等病检查效果最好,其次是腹部实质脏器的占位病变,如肝、脾、胰、肾、前列腺等部位的肿瘤,对乳腺、甲状腺等部位的肿块也能显示并做出诊断;再其次则是对胸腔、肺、心腔内的肿块,脊柱、脊髓、盆腔、胆囊、子宫等部位的肿块检查。
CT虽强大,不要多检
众所不知,CT实质上所用的检测用线是X放射线,在CT检测的十分钟、二十分钟中,你将饱含了X线的辐射,这个过程对于有些需要诊断的准病人是有意义的,对于健康人肯定是弊大于利,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此过程往往是被谋杀的过程,所以在西方很多国家,CT医院的检查手段用于病人的疾病诊断,不允许用在健康体检上。
医院快速发展,为了竞争不停地更换最新的设备,一般应用十年以上的CT和核磁等设备,都要淘汰出局。为了给新设备腾地方,医院往往可以五万、十万元低价处理甚至免费赠送,有些体检中心占了大便宜,只花运费将其搬走,并花少量的钱外表翻新,表面上看跟崭新的一样。殊不知这些CT、核磁大部分视频衰减,图像不清晰,极容易误诊、漏诊,有的甚至漏线,对身体危害无穷,这些百姓一无所知。
健康群人慎检,患者尊重医嘱检查:
以PET-CT为例,做一次受多少线,最简单的比喻:全身检查一次PET-CT,相当于一个正常人30年的辐射,一小时就接受。相当于在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第二天站了一天。
“主要是由于肿瘤检出率较低。”专家说,此前国内外的相关统计都在1%-2%,医院做PET-CT的人当中两成是为了体检,其中查出恶性肿瘤的比例为1.3%,此外还有20%的人检查出冠心病等其他潜在疾病。对于健康人使用PET-CT体检,专家的态度是“不提倡,也不反对”。
CT用于发现早期肺癌,判断脑出血、血管重建、恶性肿瘤分期等都是非常合适的,但说什么用CT诊断胃溃疡、盆腔CT诊断子宫肌瘤,这种就属于根本没有必要了,因为每种疾病有其最适应的检查方法;
专家指出,目前许多癌症都有成熟简便廉价的检测方法,而PET-CT检查过于昂贵,且存在风险,“不具备向全体人群推广的价值。”
“这仅不是因为价格,而是因为风险。”荷兰癌症研究所核医学部专家柯尼里斯·霍夫纳格尔(CornelisA.Hoefnagel)表示,“像日本那样的PET-CT体检,可能个人里才检查出3个人。为了3个人而让其它97个人承担辐射风险,不值得。”
健康体检不等于“过度体检”
“过度体检”指的是健康体检过程当中被忽悠追加不应该在健康体检中设置的项目,比如CT、核磁共振等。健康体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早期发现一些疾病并给予早期的治疗,群体绝大多数为健康人,因此,体检的过程绝对不应该损害健康,否则事与愿违。
功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平衡的、可调的生物体,存在着功能分工、功能改变、功能代偿、功能恢复、功能衰竭等种种生理和病理现象。找到适宜的功能检测方法和技术,对功能状态进行准确的评估,对功能改变造成的健康风险进行干预,对临床治愈后的身体进行功能恢复。这才是健康管理的正确途径。
专家建议,在选择套餐之前,看看体检项目,或者找专业的体检顾问咨询一下,避免检查不必要的项目,不仅浪费钱,可能损害身体。
X线、CT、B超、核磁哪个辐射大?你绝对想不到!一提到X线、CT、B超、核磁(MRI)等检查,很多人因为担心“辐射问题”就望而却步。
其实,这几类检查都属于影像学检查,就是用机器“透视”身体。但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什么情况下适合做X线,什么情况下适合做CT呢?
X射线检查
X线检查,顾名思义就是利用X射线穿透身体,形成影像,跟拍照片差不多。
辐射大小
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差不多是0.02-0.1mSv,跟坐一次飞机接受的辐射差不多。一般而言,X线检查是安全的。②
检查范围
X线检查可以拍头颅片、胸片、腹部平片、四肢的骨和关节片。一些胃部、食管和肠道疾病,也会用到X线检查,比如钡餐检查、消化道造影等。在日常体检时主要是用来拍胸片,筛查肺部的疾病。
x线检查剂量与辐射损伤
↓↓↓点击下方观看课程↓↓↓
医院
放射科主任技师李大鹏
医生汇推荐视频
CT检查
CT也是用射线穿透身体,但跟X线检查不同,现在多排螺旋CT检查是通过采集扫描范围内人体的每一个体素进行成像,说白了就是把要检查的部位划分无数体积不足一个立方毫米的微小方块,看得更细,很细微的病变也能被发现。
辐射大小
胸部普通CT检查的辐射差不多为2~5mSv,胸部低剂量CT检查的辐射剂量大约是0.2-0.5mSv,差不多是10张胸片的剂量,所以是非常安全的。①
检查范围
CT最常用在头部、胸部、腹部和脊柱疾病等方面的检查,有些四肢和骨骼问题用X线检查看不清楚时,也可以选择做CT。目前体检项目中的CT主要是胸部CT,用于早期肺癌筛查。
B超检查
B超超声检查是利用声波反射,得到不同的回声来形成影像,跟朝水里扔石头听回声来测深度差不多一个道理。
辐射大小
超声检查是利用声波反射成像,没有辐射!
检查范围
B超主要筛查腹腔、盆腔内器官是不是有病变,包括:乳腺、甲状腺、肝脏、肾脏、胰腺、胆囊、脾脏、膀胱、子宫、卵巢等。心脏部位的检查也常会用到B超。
核磁共振(MRI)
核磁共振(MRI)就是常说的核磁,因为名字里带个核字,大家老误解它可能有放射线和辐射,其实这个核指的是氢原子核。
核磁共振就是人为的制造一个磁场,让人体躺在里面,在磁场中,人体中的氢原子核能够有规律地运动,通过计算机处理,形成图像。
辐射大小
核磁共振是人造了一个磁场,利用电磁波信号成像,没有放射线,对人体没有辐射也没有伤害。所以,核磁没有辐射!
检查范围
磁共振可以检查的部位很多,包括脑部、血管、肌肉、韧带、脊柱等等,但是建议在有症状或医生建议下做磁共振检查,正常的体检作为疾病的初期筛查,通常没有必要做磁共振。①
参考文献:
①好大夫在线《X线,CT,B超,核磁共振哪个辐射大?》
②健康时报网《X线、CT与核磁哪个孕妇可以做?原来检查有这么多门道》
《以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结核CT表现》准时开播!教你学会CT后处理冠脉CT必将改变冠心病诊疗模式JamesK.Min教授是美国康奈尔医学中心的内科学和放射学教授,医院无创心血管影像中心主任。鉴于Min的成就,年美国富商RayDalio为康奈尔大学捐资万成立心血管影像研究所,Min担任所长。
Min在年主持完成了业内著名的CONFIRM研究,完成近3万例冠脉CTA长达5年的队列研究,验证了冠脉CTA对冠心病风险评估的指导意义,并创立了CONFIRM评分系统,目前他已发表SCI论文篇,其中NEJM2篇、JAMA2篇、Circulation5篇、EuroHeartJ3篇、JAmCollCardio36篇,是名副其实的心血管影像界的“大牛”。
JamesK.Min教授
在昨天的报告中,Min首先讲到自年64排CT上市以来,冠脉CT成像技术已非常成熟,其诊断准确性已得到学术界认可。在此基础上,他主持的CONFIRM研究验证了冠脉CT检查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CONFIRM研究有诸多有意义的发现,如CT发现的冠脉病变累及支数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相关,累及三支冠脉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是正常人的6倍以上、单支病变的3倍以上;而CT发现冠脉正常的检查者在未来7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几乎为零,即有长达7年的“安全保护期”。
但是Min还发现,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中,有高达68%的病人在CT上狭窄率小于50%,即CT可以准确的诊断冠脉狭窄,冠脉狭窄程度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但是单纯依赖冠脉狭窄率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
于是,Min作为心内科医生,将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进行斑块定性和定量的经验引入心脏CT,深度挖掘CT图像内隐藏的疾病信息,发现CT也可以进行冠脉斑块的定性和定量,而且这种定量是无创的,是通过计算机图形技术实现的。
具体来说,CT不仅可以确定冠脉斑块位置、狭窄率还可以准确定量累积斑块体积(APV)和斑块成分。单纯依靠冠脉狭窄率诊断心肌缺血的准确率约为70%,但联合APV可以使诊断准确率达到90%以上。CT还可以定量斑块成分,如定量斑块内的钙化成分、纤维成分和脂质成分,可以实现与IVUS和OCT近似的结果。
除此之外,CT还可以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即CT确定易损斑块。目前已证明CT图像中的“点状钙化”、“低密度斑块”和“正性重构”可以较准确预测急性心血管事件。在上述基础上,Min的团队还开发了智能化的CT图像识别软件(MachineLearningSystem)-SmartHeart。
Min教授的讲解以CT图像、动画和视频为主,会场不论是心内科、心外科、放射科的临床医生还是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者都深深被其吸引。
最后,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医院金征宇教授总结,Min的研究证明,心脏CT可以作为无创定量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靠工具,未来必将改变现有的冠心病预防、诊断和治疗规范。
放射科/CT室接受CGTN《全球经济》采访5月21日,医院普通放射科/CT室主任,设备处处长及放疗科工程师接受了中国国际电视台《全球经济》的采访并录制了一条新闻,欢迎大家收看。(支持版权保护,请大家点击链接收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zz/4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