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

预防猝死从管理自身血管健康开始


白癜风能除根吗 http://m.39.net/pf/a_4603724.html

近日又连续看到了几位企业家猝死的报道,每每看到这类消息都为这些精英们的英年早逝感到惋惜,他们的离去不仅对逝者的亲人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更是企业、社会、甚至是国家的巨大损失。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又是这样?难道真的是不可避免吗?也许你会假设,如果当时的情况不是这样或那样,那么悲剧应该是可以避免的。但真实世界里假设中的情景会发生吗?发生的概率又有多大呢?

猝死前发生了什么

以往对猝死者的尸体解剖显示,80%以上都是冠心病所致。更具体的说就是看到死者的冠状动脉有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血栓。严重的狭窄和血栓阻塞了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后发生了心肌梗死,因为血栓很长,被堵塞的血管很大,留给救治的机会很小,40%的概率在1小时内就发生了心脏骤停。还有一部分年轻者,看起来血管硬化不那么严重,但是发病时发生了严重的血管痉挛,同样堵塞了主要血管,导致猝死。

血栓

猝死多半是因为冠状动脉内形成了急性血栓,血栓堵塞了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就像汽车发动机的油路堵塞一样,发动机走走停停,直到熄火。

右冠完全闭塞

也有一些人足够幸运,幸运的挨到导管室内,血管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内有很大的血栓,导致大的血管完全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的诱因

01

看似稳定的量变

研究发现这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开始时血管壁内膜有一点磨损,血液中的胆固醇在磨损面有一些沉积,加上一些吞噬沉积物的细胞,日积月累的就形成了动脉硬化斑块。这些斑块有大有小,分布在全身各处的血管壁内,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个过程自然发展的话可能需要十几年或几十年,甚至有的人八九十岁仍没有明显的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斑块斑块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两种,后者的皮很脆很薄,皮破了后里面的脂质核漏出来的话,就很容易引起动脉内血栓形成。

02

被忽视的催化剂

研究表明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成为血管粥样硬化的催化剂,其中罪名昭著的就是嗜烟、熬夜、高热量饮食、高血糖、高胆固醇、高血压和长期的心理上的高压力。这些催化剂能够很明显的加快血管内膜的损伤、胆固醇沉积、斑块形成过程。

也许你会说,江湖上很需要这些催化剂促进团体、企业的发展,甚至你会说离开了这些,活着还有什么乐趣?是啊,我也喜欢吃点、喝点,享受美食的味道,但这里只是提醒:过多的摄取超出生理需要的这些,就会加快血管内膜磨损和动脉硬化进程。

我们是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走过来的,已经彻底告别了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但仍然本能的摄入过多身体消耗不掉的热量,还过多的透支了机体的积蓄,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在享用这些快时尚的生活方式时,不知不觉中就催化了血管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03

从量变到质变

动脉粥样硬化本来是伴着生命的衰老发生的自然的缓慢过程,然而在这些非健康生活方式反复的催化下,血管动脉硬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一些拼命三郎身上的催化剂甚至是“五毒俱全”,剧烈催化着生成的更多更大更不稳定的动脉硬化斑块。其中有一部分新形成的斑块往往皮很薄很脆,一旦破溃后里边黄橙橙的脂质核就裸露了出来,这下子就发生了质变,就吸引了好色的血小板贴了上来,危险也悄然潜伏在血管壁上,因为后者就是血栓的祸首。

04

罪魁祸首

血栓形成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节点,开始时血栓很小,不易察觉,当血栓增大增多引起血管部分阻塞时,常会感觉一些胸闷不适,甚至心绞痛发作。如果这时能及时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大部分个体的血栓会溶解或缩小。后面发生事件的概率就会降低。如果没有察觉和用药,表面上感觉一切正常,但实际上因为血栓很不稳定,处于随时可以被激发形成更严重血栓的状态,这时的机体已经是走到了“危险地带”,也是罹难者在风暴来临前心脏血管内的易发状态。下一步即将要发生的就是更致命的心脏血管堵塞,心脏里小血管阻塞尚有机会救治,但大的血管一旦堵塞,生命的发动机将大概率的停摆。

05

扳机效应

古往今来,民间一些神秘的习俗经常是被生活反复印证的,在特定的季节和时段里老人们常告诫着儿女早点回家,医院的急诊和重危抢救患者会明显增加,甚至是医生也会下意识的告诫亲友“要当心啊......,”医生想要你当心什么?当心避免一些导致疾病一发不可收拾的触发因素。如,某个时段里的冷空气来袭触发血栓形成的加速,一次过量吸烟导致血管强烈痉挛不能缓解,情绪变化触发血管脆弱的平衡被打破等。从发病人群来看,这些触发因素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实际上对于一个已经处于随时可以被激发的状态的个体来说,有它的必然性。

如何避免悲剧的发生

古人老早就认识到:事物都有萌发于微小而最终发展壮大的过程,圣人深谋远虑,所以能谨慎对待微小的苗头并加以处理;常人见识浅陋,所以只会等到事态严重后再设法挽救。处理微小的错误,只需花很小的力气就能得到显著的功效;挽救明显的灾祸,即使竭尽全力也不能达到目的。这个几千年前总结的道理今天仍然有效。现代的健康管理也是师承这个道理。

专家们把猝死事件发生的过程叫做“心血管事件链”,理论上,如果能打断这个链条上的前一个环节,后面的事件就不会发生。

01

从意识到行动

生活中拥有健康身体者不一定意识到健康的可贵,经历过一些艰难历程者常会有深刻的感悟。做为医生团队感悟到我们的企业家最需要加强的是责任意识、预防意识、科学意识和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就是你做为企业家的责任不仅仅要管好自已的企业,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已健康的责任人,更不能用各种理由为自己的渎职辩护。预防意识就是象你教育小孩子一样的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比如说,连续的熬夜,所谓的通霄达旦,这是高度危险的行为,要坚决杜绝。更不要去挑战生命的极限。科学意识就是让你接受经过验证的普遍常识和科学准则,而不是相信那些所谓的“秘籍和偏方”。危机意识,就是要保持对疾病发生和走向保持一定的警觉,对机体发出的告急信号做出反应。要坚信在这四个意识指导下的行动,才是你生命的护身符。千万不要等到了已经面临生存危机时才开始行动,因为到那时就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生存机会,即使是侥幸的死而复生,生活的质量也是苟延残喘,生命的来日也已无多。你应该从现在就开始行动,从自身做起,从控制和减少对自已的心脑血管伤害行为做起,从尝试着把自己的体重和腰围控制到正常范围内做起,把它列为你生活中的第一要务!

插播:芬兰北卡项目的经验与启示

20世纪60年代末,芬兰是心脏病的高发国家,而地处东部的北卡累利阿省/地区则是全世界心脏病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在年实施的北卡累利阿项目,在35年内,北卡男性人群(35~64岁)的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85%。同期,男性的中风死亡率下降了69%,癌症死亡率下降了67%。

他们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效果这样令人难以置信,坦白的说他们就是从群体上控制住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催化剂”的作用,避免了在这些催化剂的作用下过早的动脉硬化进程。可见行动起来控制住享用生活中这些催命的、催化因素的重要性。

02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老祖宗总结出来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是医学的真谛,要相信和应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并做为指导自身预防疾病和防止疾病进一步向坏方向转化的指南。双源CT能很准确的筛查出冠状动脉斑块和确定血管堵塞的严重程度。

未病先防就是早预防、早检查、筛查和风险评估

有的罹难者,在事件发生前刚好做过体检,甚至是请名医看过没发现很严重的问题,这是因为选择的检查手段不合适。因为体检常用的心电图或心脏彩超是看不到冠状动脉内斑块和血栓的,即使是已经发生了很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但是在心肌梗死发生前,心电图、心脏彩超多半是正常的。有经验的医生或体检机构会非常重视你的经历、嗜好、等生活轨迹,会针对性很强的询问你可能已经存在但未曾注意的细节感受,如果他认为有必要就会在你的体检项目中加做冠状动脉的双源CT检查,这个检查可以很清晰的查出你的心脏血管是否存在有潜伏的病变。也可以根据一定标准把筛查后的对象划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人群,再把有限的资源重点用于高风险人群的管理,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很有效的。

b.既病防变,就是把疾病控制在某个阶段

如,高血压本身和血压波动都会加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斑块破裂的过程,良好的血压管理能够减缓这一过程,从而延迟事件的发生。再比如,血糖高的人,要在管理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服用控制血糖的药物,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也就防止了后面肾功能损害、血管损害、糖尿病足和心脑事件的恶梦发生,有慢性房颤者预防性应用抗静脉血栓的药物(不是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和脱落造成的致命损害。

03

关键接头点防控

现代医学目前应用的办法,如,稳定斑块疗法,抗血栓疗法,血管再灌注疗法等都是针对这些关键节点设计的,实践证明这些现代先进的技术是有效和可靠的,而且多半是只需规范地口服一些药物就能避免后面的事件发生。千万不要因为盲目的自信和无知错过控制住疾病的有利时机。

04

避免触发、踩雷

临床上确实有一部分疾病发展已经是很严重的患者,在血管处于激发前状态的期间,虽然自已没有明显的察觉,但是通过注意生活中的细节也躲过了触发。如,不过度吸烟、不过量饮酒、不熬夜,不把自己当做铁人,或是察觉到轻微的不适预防性服用抗血栓药物或一些活血化淤的中成药物(如,通心络等)也侥幸的渡过了不稳定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管内不稳定斑块可能转化为危险性较低的稳定斑块,机体也可能躲过了一劫。但这只是侥幸,生命只有一次,不能去考验自已生命的闯关能力,不能不负责任地把自己生命置于险地。

05

最快路径-急诊抢救室

事实证明,一但恶运来临,罹难者就象是被打了麻药的小白鼠,往往失去了自救能力,这时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押在了身边的人身上,国外把这个人或这些人叫做目击者。这个人可能是当事人的亲人或朋友或就是一个素不相识的服务员或路人。如果这个人接受过简单的心肺复苏和危机处置训练,选择最快捷、直接、有效的救命途径,呼唤所有的能有效救命的力量参与,不能有一丝的顾虑,不能有一点的踌躇和一秒钟的耽搁,尽其所能把发病者送到能救命的地方。通常这医院抢救力量最强的急诊室,那里的医生往往是最有经验,那里的救命设备都处于随时可用的待机状态,那里也是最快医院救治力量的地方。

每次复盘一些案例,看起来本该是采用最简便快捷的方式去抓住最后救命机会来处理时,却都是令人匪夷所思?如,事件发生地明明就医院咫尺之路,却还要顾及到“红卡”,舍近求远浪费最宝贵的救命机会。再如,前面一耽搁再耽搁,当罹难者已经发出了“我很难受”的呼救时,用了一个无抢救能力的公车,实际上在心脏停止跳动前没有机会进行有效抢救。

案例·复盘

“他身体一直很好”。

?????????“他的身体一直很好,喜欢运动,还爱钓鱼。”他的朋友告诉记者,他生前身体没有什么问题,头一天晚上,他和朋友聚会,一直熬夜到了凌晨4时。当天下午,他又收到朋友的邀约,前去打乒乓球。在剧烈的运动中,他感觉到心脏不舒服,便提前下场,吩咐陪在一医院。

“虽然送医院,但他想去医医院。医院时候,……”

那时,罹难者已经是耗尽了最后的一口气,已经失去了给医生抢救成功的机会。

?mat?

我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已超过万例,在它背后,还有比这支百万猝死队伍更庞大的高风险行者群,他们仍然浑然不觉的暴露在危险地带里!在我国,在院外,一但发生他们触发了心脏猝死的扳机,99%以上的人将失去宝贵的生命。如何防止悲剧的发生,不能把宝压在最后的一根稻草上。只有从源头上,从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方式上,从阻断血管损伤和斑块形成的环节上,从尽量避免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质变上,提前预警,筛选出并减少这庞大的高风险人群,对这高风险人群重点层层设防,提醒自己、提醒亲人避免触发因素,尽可能避免悲剧重演!

END

大家都在看漫画科普

干细胞为何影响着人的生老病死?高清动图:人体内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着“决战”心血管疾病才是糖尿病的最大死因!干细胞可再生修复受损血管!

干细胞存储

干细胞再生医学

基因检测

健康管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zz/775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