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医院DSA导管室正式投入使用,累计完成介入手术31例。介入手术成功开展标志着该院介入诊疗技术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填补县域内空白领域,开启崭新的“介入时代”。
以往,患者做介医院,存在就医不便,医保报销额度少,费用剧增等问题。有些患上心肌梗塞的病人,可能因辗转送院错失急救最佳时间。现在这些患者不出德化,在县内就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
精准排除“不定时炸弹”
48岁的罗女士,以“体检发现颅内动脉瘤5天”为诉入院。
颅内动脉瘤虽然名字叫瘤却不是肿瘤,而是脑血管壁上鼓起的一个小囊腔,囊腔壁也就是鼓起来的很薄的血管壁。随着动脉血的搏动性冲击,这个囊腔可能会越来越大,一旦破裂出血若不及时治疗,致残率与致死率都很高,因此颅内动脉瘤又被称为脑袋里的“不定时炸弹”。
结合患者头颈部CTA(无创脑血管造影)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未破裂),大小3.7mm*4.0mm,瘤颈约3.6mm。神经外科王建群主任带领团队充分评估并进行治疗方案的讨论:手术指征明确。
治疗动脉瘤的手术方式有两种:
方案1开颅夹闭术:开颅夹闭术需颅骨上钻孔、分离脑组织以显露动脉瘤,在瘤颈部位放置动脉瘤夹夹住瘤颈,从而阻断动脉瘤的供血。
方案2介入栓塞术:微创介入手术即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支架辅助下,使用材料填充动脉瘤,填塞材料可以作为预防血流进入脑动脉瘤的屏障,进而将动脉瘤与血流分开。
与患者沟通2种手术方式利弊和风险性,患者及家属选择方案2。
外一科医务团队有条不紊进行术前准备、并做好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预案处理。医院神经外科专家指导,外一科医务团队成功完成气静复合麻醉下行经皮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下弹簧圈介入栓塞术。
DSA下动脉瘤定位
手术顺利,DSA辅助下精准定位“不定时炸弹”,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阻断冲击动脉瘤的血流。术后患者神志清楚,拔除气管插管后返回病房,术后24h后即可下床活动,术后1周出院。
术后1个月患者来院复查,患者如常人,恢复良好。
“小蚯蚓”有大问题介入排隐患
52岁的王女士发现左边小腿遍布静脉曲张,如“小蚯蚓”般,还有足靴区呈现暗褐色色素沉着,活动的时候总感觉沉重、酸胀和瘙痒,已经困扰了10多年。经医院血管外科医生检查诊断是“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即流出道梗阻),不能单纯以传统手术方式处理表浅的曲张血管,建议采取介入治疗手段先行开通狭窄闭塞的血管“出口”。
髂总静脉的解剖图示
所谓“髂总静脉压迫综合征”,是由于髂静脉与右髂动脉、腰骶椎的特殊解剖关系,造成髂静脉长期受压刺激,引起管腔变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浅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甚至难愈性溃疡形成,部分病人病情进展可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的还可导致肺动脉栓塞危及生命。
图为医院手术团队在福建医院血管外科专医院首例外周血管介入手术
医生以DSA等影像设备作为指引,通过导丝导管操作,对病变进行诊断与处理。患者创伤小、恢复快,王女士于术后第2天顺利出院。
DSA让治疗如虎添翼
DSA全称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一种通过造影剂在X线下显示血管的技术,被称为血管诊断的“金标准”,为全身各种血管性疾病及非血管性疾病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手术条件。主要适用于血管性及非血管性疾病(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疾病、心脏冠状动脉疾病及神经介入)等检查和治疗。
西门子ArtisZeeIIIfloo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据介绍,医院DSA导管室目前配备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介入诊疗设备西门子ArtisZeeIIIfloo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集检查、诊断、治疗功能于一体。
DSA投入使用后,该院将血管介入、外周介入、神经介入、肿瘤介入列为介入领域的四大板块,同时配备临床经验丰富的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脑外科、放射科专科医生,将开展多专科疾病的介入疗法。
DSA进一步拓宽了介入治疗的诊疗项目,使许多原来必须采用手术治疗的疾病可通过微创的介入技术得以治疗,通过导管、导丝、球囊、支架,就像挖隧道一样,把闭塞段打通,恢复正常血流,患者症状改善立杆见影。介入治疗还可将内科使用药物借助导管等直接输送病变部位,增加局部疗效,降低全身消耗和毒副反应,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DSA不仅能帮助医生节省诊断时间,也为及时诊治患者提供了保障,提高介入治疗的效率,同时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抢救成功率,将为广大血管及非血管疾病、肿瘤出血及缺血性疾病患者的诊断与微创治疗带来康复新希望。
有关负责人表示,医院将结合名医工作室的指导,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使患者医院一流的诊疗服务。
来源:医院涂珊玲刘晓真
编辑:陈静
审核:谭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zz/8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