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

GWICC丨全程报道分叉病变


事件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s://www.zghy.org.cn/item/455360344477323264
  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至今,新技术和新术式层出不穷,分叉病变作为复杂病变的一个类型,是最常见又极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10月30日下午14点至17点30,国家会议中心B座无虚席,由中国医院庞文跃教授组织承办的长城会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专场吸引了众多医师的积极参与。《门诊》杂志记者在现场为您带来详细报道。一、左主干分叉介入20年:SKS技术、IVUS指导及DK-Crush系列研究

  在上半场,福建医院陈良龙教授和中国医院金元哲教授担任主席并共同主持会议,医院赵红教授、中国医院孙兆青教授、医院张瑶俊医院袁龙教授四位专家担任点评。四位经验丰富的讲者为听众带来了精彩的主题演讲,从回顾左主干分叉介入20年开始,陆续分享了左主干分叉支架:SKS技术剖析;DKCrush系列研究结果与技术要领以及IVUS在左主干病变PCI中的价值。

庞文跃教授:左主干分叉介入20年,我们学到了什么?

  来自中国医院的庞文跃教授率先发表了题为“左主干分叉介入20年,我们学到了什么?”的主题演讲,提纲挈领地回顾了最近20年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主要进展和技术改良方向。庞文跃教授指出,在过去左主干病变被认为是PCI的禁忌证,治疗策略以CABG技术为主。随着介入术式的完善和优化,单支架技术如Crossover,双支架技术如CRUSH、Culotte、T支架、V支架等,对于治疗左主干分叉病变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许多原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均逐一被攻克。此外,随着材料学的改变,PCI治疗从BMS走进DES时代,近年来BRS技术的发展则为未来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影像学和功能学工具的发展为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提供了极大的助力,IVUS、OCT、FFR等工具为术前制定策略、术中指导手术和术后效果评价带来了更为明确的参考信息。对应左主干PCI,更多的IVUS及FFR的使用,很好地指导了术式选择并促进了治疗效果。因此,近年来欧美等国家的指南对于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推荐级别均不断上升。庞文跃教授最后总结到,20年来,我们学到了如下5点:1、PCI已经和CABG一样,成为治疗左主干病变的重要手段;2、支架的发展改善了PCI的疗效;3、联合应用FFR和IVUS能简化治疗策略;4、Crossover等术式的进步使分叉病变能够用更少的支架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5、PCI较CABG在提高生存率的优势逐渐凸显,不仅来源于器械的进步,更来源于术者理念的不断更新。

聂如琼教授:左主干分叉支架——SKS技术剖析

  中医院聂如琼教授发表了“左主干分叉支架——SKS技术剖析”的报告。对吻支架术(SimultaneousKissingStent,SKS)于主支和边支血管同步置入2个支架,分别高压释放后,再同步低压扩张,并对吻扩张。年,Sharma等报道了SKS技术处理分叉病变的研究结果。与其他分叉病变双支架技术比较,SKS技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其要点在于主支血管直径必须能受纳2个支架,同时形成一个人工界嵴。顾虑在于支架膨胀不全和贴壁不良,人工界嵴的再内皮化与安全性以及再次介入手术时的困难(如支架变形甚至毁损风险)。通过介绍多个典型病例,聂如琼教授指出SKS技术虽然存在一定缺陷,但其它双支架术式也存在多层支架重叠、分支开口覆盖不全等不足。因此针对左主干分叉病变,尤其是紧急情况,或主支与分支直径相差较大时,SKS操作便捷,分支开口覆盖完全。

张俊杰教授:DK-Crush系列研究结果与技术要领

  医院张俊杰教授带来了“DK-Crush系列研究结果与技术要领”的报告。从经典Crush技术的缺点说起,分析了针对边支Re-cross应如何正确定位,并详细介绍DK-Crush与经典Crush术式有何不同。通过病例,听者非常明确地了解到DK-Crush的步骤,并学习DK-Crush系列研究的完整结构。该系列研究部分成果已经发表在JACC杂志上,相信未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

吴小凡教授:IVUS在左主干病变PCI中的价值

  首都医科医院吴小凡教授带来“IVUS在左主干病变PCI中的价值”报告。吴小凡教授指出,理想的左主干PCI必须包括精准的诊断、精确的手术过程和finalevaluation组成。左主干病变由于其生理、病理特性,冠状动脉造影无法准确判断左主干病变的详细信息,包括病变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分叉部位情况等。IVUS指导左主干PCI,为临床医师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由于左主干与分支的压差较大,FFR评价左主干分叉病变血流储备分数时可能存在陷阱。合理地应用IVUS及FFR,能够为左主干血运重建策略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因此总结看来,首先通过影像学或功能学工具判断左主干病变是否客观存在且需要干预,要判断回旋支开口等是否存在病变;手术过程中,支架直径和长度的选择非常重要,此外导丝在左主干中的定位也会影响手术,而IVUS能够提供准确的信息;在手术即刻效果评价时,支架膨胀是否完全、贴壁是否良好,对于左主干病变显得尤为重要,IVUS显然是理想的评价工具。最后补充一点,导管操作所致并发症、开口处支架变形等也均可以通过IVUS迅速判断并及时给予处理。总之,IVUS指导下的左主干PCI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医师普遍选择的常规方案。

二、从术式选择到临床实践,分叉病变论坛精彩继续

  下半场继续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深入讨论,医院刘斌教授和中国医院贾大林教授共同主持了会议。医院余再新教授、首都医科大医院彭建军教授、医院林荣教授、医院郑晓群主任担任点评。

侯玉清教授:复杂分叉病变Culotte支架技术解读

  首先,医院侯玉清教授带来了“复杂分叉病变Culotte支架技术解读”的报告。根据Medina分型,对于真性分叉病变可以采用的术式有Culotte、Crush/MiniCrush、T-stenting、TAP、V-stenting以及SKS等。通常,分叉病变伴分叉近端血管正常或左主干非常短的情况下,可以选择V-stenting技术;当分叉病变伴主支病变近端累及分叉和边支,分叉夹角约90°时,可以选择T-stenting或TAP技术;当分叉病变伴主支病变近端累及分叉和边支,分叉夹角<70°时,可以选择MiniCrush或者Culotte技术。其中,Culotte支架技术首次报道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也成为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技术。从手术步骤来看,在确认是真分叉病变后,首先第一步在边支置入支架(必要时行球囊预扩张),第二步是钢丝通过主支(通常有必要近端优化处理POT),第三步在主支置入第二枚支架,第四步再将钢丝通过边支,球囊沿非禁锢边支钢丝扩张,最终进行球囊对吻(一般推荐最后行POT)。侯玉清教授在总结时指出,分叉病变边支和主支开口通常纤维钙化,因此支架植入前使用短球囊高压扩张开口处非常必要。如果行选择性Culotte技术,支架应首先植入角度更大的边支,之后再送入主支钢丝,使用边支钢丝时应避免新钢丝位于支架梁下,或送入第二根钢丝前应用POT,最后球囊对吻扩张前应确保每个球囊均充分扩张,之后应确保同时回缩对吻球囊。总之,无论采用什么术式选择单支架还是双支架,根本的前提在于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比介入策略的目的,是比较哪种介入策略更好,要根据患者和病变的特征(如分支大小角度等)选择最佳的介入策略。

郭金成教授:单支架策略何时要转换成双支架技术

  首都医科医院郭金成教授分享了“单支架策略何时要转换成双支架技术”的报告,分别从分支保护、预测分支闭塞的因素以及单支架转换策略三部分展开。首先,对于供血范围大(直径≥2.0mm需要保护,2.25mm需要植入支架。长度>10mm);重要区域的细小血管(如供应窦房结、房室结);及非梗死相关动脉的分支均属于重要分支。边支血管不能轻易丢失。对于狭窄程度较重的边支、斑块负荷较重的分叉以及分叉夹角极端的边支均要考虑重点保护。确认为真分叉病变后,如主支、边支均显著累及,就需要考虑边支是否适合支架?边支开口是否受累?综合判断后可由单支架技术转换为双支架技术。郭金成教授通过分享了五个病例,充分阐明了单支架策略与双支架策略的转换逻辑。他总结,不存在一种治疗策略可以应用于所有的分叉病变,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以及对技术的优化是确保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必要时分支支架术对大部分分叉病变是首先策略,尤其是对伴有分支病变局限于开口5mm以内的分叉病变。最后,主支置入支架术后边支残余狭窄>75%,或TIMI血流<3级,FFR<0.75,血流受限的夹层,急性闭塞的情况均需置入支架。

唐熠达教授:分叉病变:如何选择术式

  中医院唐熠达教授分享了题为“分叉病变:如何选择术式”的主题演讲。唐熠达教授首先对分叉病变的定义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他指出,累及到冠状动脉分叉的病变(开口狭窄>50%)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5%~20%。由于“铲雪效应(snowplougheffect)”易导致分支闭塞,其中5%~10%的闭塞分支不能重新进入导丝,导致分支丢失。而且分叉病变的解剖结构(包括斑块负荷、斑块位置、血管角度、血管直径、分叉位置)的组合千变万化,在治疗过程中解剖结构还可能随时改变(如斑块迁移、血管夹层),因此可以说没有完全相同的分叉病变,更没有适用于所有分叉病变的手术方法。根据分叉病变的分型,能够总结不同分型分叉病变各自的特点,并能够大致推断出各类型分叉病变的基本术式思路。但迄今为止,对于选择单支架还是双支架仍无统一标准,临床医师若选择单支架技术必须坚持KIO(keepitopen)原则,另外如果是复杂真分叉病变必须选择双支架技术。唐熠达教授在总结中指出,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目标系保证主支血流和分支通畅,低危分叉病变应以分支必要时支架术为首先,高危分叉病变应优先考虑主支和分支双支架术。至于选择何种双支架术,应以分叉病变局部解剖学特征以及术者经验进行取舍,最后对吻扩张和IVUS指导是理想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必要手段。

刘学波教授:FFR在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来自医院的刘学波教授发表了题为“FFR在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的报告。刘学波教授首先介绍了分叉病变的病理生理学特征,迄今为止,单支架术与双支架术孰优孰劣仍无定论。年EuroPCR会上报告的一项研究显示,采用两种术式的两年随访结果显示MACE、心血管死亡、心梗、支架内血栓、TLR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刘学波教授提出针对分叉病变,“简单病变”简单做,“复杂病变”复杂做。准确理解病变,最佳策略和技术细节是关键。其中,应用IVUS及FFR评估分支制定策略及   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开始深入研讨分叉病变等一系列复杂病变的介入策略和技巧,从人如潮涌的会场就可见一斑。通过本次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专场我们发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够真正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更有甚者,就是不满足于现有技术的局限性,通过各种新技术的助力寻找到更新的方法,最终将许多未定论的疑惑进行论证和归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我们期待通过这次高质量的学术讨论,能够让所有参与者从中有所收获,更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来自中国的原创研究,解答那些尚无定论的争议问题。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by/1001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