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

CHC名家视角颜红兵急性


名家视角是CCMTV临床频道针对国内外医学学术会议,针对领域内的专家,进行的有观点、有态度、有深度、有价值的视频访谈类节目。以专家观点展示的方式,将最新研究、进展、资讯等内容传递给全国临床医生。

”导读

年8月2日-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中国心脏大会(CHC)暨国际冠心病大会(ICC)暨第三届中国血管大会(CVC)。本届大会由中华医学会、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北京楷祺心血管公益基金会三方联合主办。大会主题为“新时代、心征程-创新·转化·合作”。本届大会内容丰富,包括心脏和血管全体大会、心血管疾病热点峰会、50余个分论坛以及卫星会,对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流行病学和人群预防、心血管疾病影像和检验、心血管内外科治疗、护理等方面均有详尽讨论。与国内外专家共同分享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探讨实践中的热点问题。

本期《名家视角》专家:颜红兵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医院冠心病中心副主任、12病区主任、急诊室及19病区副主任,擅长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冠脉介入治疗。

视频内容摘要

1、如何对NST-ACS进行风险分层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分层的核心在于:病人临床症状、病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病人的电活动是否稳定。如果不稳定即根据发病时间采取策略,2小时、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这是目前风险分层的现状。从目前临床实践来说,这种分层是不完善的,这实际上是把ACS的病人根据心电图分为是否抬高,即归类治疗。在过去20年的研究显示,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机制并非相同,其中绝大部分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侵蚀导致的不全的血栓栓塞,一部分是斑块破裂导致的临床问题,还有一部分是冠脉痉挛。因此,在传统风险分层上,要考虑病人的病理形态,也就是冠状动脉病变的病理形态,以及生物学中炎症反应的指标等进行综合考虑,以此来决定介入治疗的时机和药物治疗的强度。

2、急性冠状动脉斑块类型

过去认为斑块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的临床事件中,90%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在炎症反应下,冠状动脉完全或者不完全的血栓形成所导致。从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以后,初步认识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类型实际有三大类:斑块破裂、斑块侵蚀、钙化结节。第一种病人根据全身炎症状态具体分为:高炎症反应、非高炎症反应。也有将钙化结节归到第一大类的斑块破裂里,而将第三大类称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即没有血栓的这一类病人。这是目前我们对于其病理解剖的认识。目前很多生物学的反应以及斑块下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因此还需多加认识。对于斑块分型的认识,对我们将来在临床中病人的风险分层、诊断、治疗和随访时采取个体化的策略会很有帮助。

3、急性冠状动脉生物标记物的现状与发展

目前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理机制的认识都是通过尸检或者腔内影像,如OCT或血管内超声,而在临床实践中不可能都如此进行。首先这是一个有创的检查,其次费用较高且存在部分病人的成像质量不好,不能对病人进行一个动态的随访重复检查。因此,生物标记物应运而生。生物标记物主要围绕斑块破裂和斑块侵蚀两个方面。最新研究进展生物标记物主要有TLR2、MPO、NETs,这三类标记物研究正在进行评估。希望未来对标记物的评估可以使我们从外周血里能快速评估病人斑块类型,更好的结合临床具体情况来指导实践。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ms/829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