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以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心缺血甚至坏死的心血管疾病。
临床分型1
①心绞痛型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两类。
稳定性心绞痛主要指劳力性心绞痛,其诱因明确与用力、激动、劳累有关,病情稳定。
不稳定性心绞痛包括:初发性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增剧性心绞痛、夜间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心梗后心绞痛。
2
心肌梗死型分为穿壁性心肌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急性心肌梗死和陈旧性心肌梗死(发病后3个月)。
3
无症状型(隐匿型)有明确心肌缺血的实验室表现和冠心病危险因素,但没有临床症状。
4
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
5
心源性猝死。冠心病康复是指综合采用主动积极的身体、心理、行为和社会活动的训练与再训练,减轻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供氧量,从而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在生理、心理、社会、职业和娱乐等方面达到理想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强调积极干预冠心病危险因素,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过程,减轻残疾和减少再次发作的危险。
康复评定
一
功能评定
1.心肺运动负荷试验
通过心肺运动负荷试验进行心肺功能评定(具体方法见第七章心肺功能评定),如果无设备条件完成运动负荷试验,可酌情使用6分钟步行试验。
2.6分钟步行试验
要求患者在平直走廊里尽可能快地行走,测定6分钟的步行距离,若6分钟步行距离<m,表明为重度心功能不全;~m为中度心功能不全;~m为轻度心功能不全。除评价心脏的储备能力之外,6分钟步行试验也是评价运动能力次级量水平的试验。
3.危险因素评估
通过血压、血糖、血脂、体重指数测定及饮食行为习惯调查,明确冠心病危险因素。
4.心理评定
通过焦虑及抑郁量表测定患者情绪及心理情况。
5.危险分层
综合患者既往史、本次发病情况、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平常的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以及常规辅助检查,如心肌损伤标志物、超声心动图(判断有无心脏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运动负荷试验以及心理评估等对患者进行评定及危险分层(表1)。
二
结构评定
包括心电图、二维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双源CT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
三
活动评定
包括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或Barthel指数)、独立生活能力评定(FIM)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的评定。
四
参与评定
通常采用中国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CQQ)、健康调查简表(SF~36)等量表进行评测。
康复诊断
一
功能障碍
1.心肺功能障碍
表现为心肺耐力下降、心肺运动试验时间短、最大吸氧量低于正常人等。
2.存在冠脉危险因素及不良生活习惯
存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危险因素及高脂高糖饮食、较少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
3.心理功能障碍
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4.危险性分层
判断危险性分层,低危患者可在无监护条件下运动,中高危患者应延迟锻炼或在医生、康复治疗师监护下锻炼。
二
结构障碍
根据二维超声心动图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衰,根据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根据双源CT检查或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断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有无侧支循环。
三
活动受限
依据评定结果,患者是否存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或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
四
参与受限
1.职业受限
职业受限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医疗处理方式、劳动强度有关。
2.社会交往受限
症状的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社交活动造成困扰。
3.休闲娱乐受限
心肺功能下降不明显,经过医学处理后症状有显著改善者中低强度娱乐不受限。
4.生存质量下降
由于症状的反复出现,对患者生理与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其生存质量下降显著。
康复治疗
一
Ⅰ期(院内康复期)康复治疗
1.康复目标
缩短住院时间,避免卧床带来的不利影响(如运动耐量减低、低血容量、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引导戒烟。
2.康复计划
(1)康复开始时间:
一般来说,患者一旦脱离急性危险期,病情处于稳定状态,运动康复即可开始。通常康复干预于入院24小时内开始,如果病情不稳定,应延迟至3~7天以后酌情进行。
(2)住院期康复计划,见表2。
(3)训练监测:
患者运动康复同时必须进行心电和血压监护,运动量应控制在较静息心率增加20次/分左右,并且患者感觉不大费力(Borg评分<12)。
(4)出院指导:
出院前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运动能力评估,作为日常活动和运动康复计划的客观依据;告诉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提醒患者复诊并进行Ⅱ期康复的积极宣教。
二
Ⅱ期(院外早期康复或门诊康复期)康复治疗
一般在出院后1~6个月进行。PCI、CABG后常规2~5周进行。注意患者应病情稳定、无不稳定心绞痛、未控制的严重心律不齐、高血压等。
1.康复目标
控制危险因素、改善或提高体力活动能力和心血管功能、恢复发病前的生活和工作。
2.康复运动训练
康复运动训练方案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订运动处方:包括运动方式、运动总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注意事项等。
(1)运动方式:
包括有氧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作业训练、医疗体操、气功等。有氧运动指能提高机体氧化代谢水平的运动方式,即大肌群、动力性、周期性运动,常用的运动形式:行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爬楼梯和踏车等。
(2)运动量:
运动量要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产生训练效应。运动量的基本要素为:强度、时间和频率。
(3)训练实施:
每次训练都必须包括准备活动、训练活动和结束活动。
3.日常生活指导
根据运动负荷试验测得患者最大运动能力[以最大代谢当量(METmax)表示],将其与目标活动时的METs值比较,评估进行该活动的安全性。
三
Ⅲ期(院外长期康复)康复治疗
1.康复目标
对心血管事件1年后的院外患者维持康复训练效应,降低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血管病风险。
2.康复计划
指导患者维持已形成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继续纠正危险因素、心理社会支持。
冠心病能喝酒吗?
本期编辑:Julia
长按下方新春惠民中科白癜风优惠白癜风康复来袭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yy/1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