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

护理相关


1.患者身份识别,需使用两种以上身份识别方式。住院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其中住院号为唯一的身份识别标识;门诊患者以姓名、性别、年龄三项内容为识别标识;无名氏患者无法确定年龄时以患者姓名(按下述标识方法)、性别两项内容为识别要素。

2.为了提高护理人员在实施医疗行为时对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患者住院期间须佩戴身份识别腕带。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条码。

3.住院处在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时,为患者打印身份识别腕带,并告知患者与病历首页及入院须知资料等一并保存好,由患者交给病房护士。

4.病房护士接收新入院患者时,二人核对身份识别腕带信息与患者本人身份准确无误后佩戴,一般戴于患者左手腕部,特殊情况可佩戴于右手腕部或下肢。对传染病等特殊患者在腕带上有识别标识。同时告知患者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5.护理人员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治疗处置前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根据医嘱或各种治疗单中患者的信息(输液单、输血单、口服药单、护理单、化验单、采血条码等),第一步核对腕带中的住院号和姓名,第二步核对床头卡中患者的床号、姓名、住院号,确定患者的身份。

6.护士在给患者进行各项操作前必须核对患者身份。询问患者全名时需确认患者有具体回应,由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你叫什么名字?),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回答。如无法回答时由家属代为回答确认。

7.对于关键流程,均有患者识别准确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如急诊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手术室与病房、ICU之间,产房与病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管理具体措施、交接规范与记录文书。

(1)科室转交接患者时要按照转运患者交接制度执行,在关键流程中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交接患者时要认真核对患者信息,内容包括患者科别、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转科时间、病情、各种管路、液体、输液部位、药品、皮肤及物品等。

(3)按照《转科患者交接护理记录单》、《手术患者交接记录单》内容认真交接,并双方签字确认,记录单原件留存在转出科室,复印件由转入科室留存。

8.对同姓名的患者除应分开收住外,进行各项处置时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用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或身份证号等信息来确认患者身份,确保准确无误。

9.对无名氏患者的身份识别及核对流程:由接诊护士临时命名,命名方式为×(年)×(月)×(日)+无+字母(每日以英文字母“A”开始编序,顺序为ABCD…..)如:“无A”作为其姓名。记录在腕带上并佩戴,经二人核对腕带的各项内容,填写正确齐全,医务人员做各项操作时应仔细核对患者身份。待患者姓名以及身份明确后,由护士按患者基础信息修改。

10.遇到患者身份识别腕带丢失、损坏等情况,需由病房护士提出补打腕带申请,护士长核实,再通知住院处补打,保存补打记录。

11.患者出院时,病房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身份识别腕带。

年11月修订

第三节腕带使用制度

1.全体住院患者均应佩戴腕带。

2.患者初入病房时,责任护士核对患者病历首页信息,内容包括患者住院号、姓名、年龄、性别,确认腕带字迹清晰、各项内容填写正确。

3.责任护士为患者佩戴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常规佩戴在患者左手,特殊情况可佩带于下肢,松紧度以放进一指为宜。

4.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用的注意事项及重要性,告知不得随意将腕带取下。

5.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如有遗失或损坏,必须重新打印,核对后佩戴。

6.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时均要认真核对腕带信息。

7.科室转交接患者时,转入科室责任护士核对腕带信息与首页信息。

8.患者出院当日,责任护士确认完成治疗、护理工作后剪除腕带。

一、危险因素评估要求:

(一)重症监护病房管理:

1、对留置有各类导管的住院患者均应进行管道滑脱危险因素评估。《管路危险评估表》评估时,按照评分明进行评估,其中伤口引流管的评分要求为:3分/每根。

2、患者病情变化时随时评估,记录于评估单上。评分≥7分的患者为管路滑脱中度危险患者,随时会发生导管滑脱。在床头悬挂“防脱管”的标识,在护理记录中记录,重点交接班。

3、对于清醒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告知管路的重要性及防止管路滑脱的注意事项,管路留置期间可能产生的不适及应对方法。

4、做好特殊管路的评估与维护。见《静脉管路评估单》《PICC维护记录单》。

(二)普通病房管理:

1、对于留置管路的患者,科室根据《住院患者管路滑脱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危险性评估,评分≥7分的患者为管路滑脱中度危险患者,需填表,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做好健康宣教,在床头悬挂“防脱管”的标识。各类管路留置过程中如有管路更换及特殊变化情况,应随时评估。

2、入院当日有管路患者需进行管路危险因素评估,并将分值填写于首页,如评估<7分可不填写表单。住院过程中患者有置管或拔管均应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如评估<7分不必填表,将分值记录于护理记录中。

3、按时巡视,每班做好交接班。

4、做好特殊管路的评估与维护。见《静脉管路评估单》《PICC维护记录单》。

二、保护性约束要求:

1、遵医嘱(医生下达医嘱)给予保护性约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告知书)

2、约束前应充分评估约束部位皮肤情况,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3、约束期间要注意观察约束部位皮肤情况,应定时松解约束带,保证患者安全和舒适。

4、使用约束时,肢体处于功能位置,松紧适宜。

三、管路固定要求:

1、固定方法有效,松紧度适宜。

2、定时更换固定部位,受压部位进行保护措施。

四、护理记录书写要求:

1、护理记录中详细记录管路留置的位置、是否通畅、固定方法等;记录引流液的量及性质;一级护理患者每日记录管路情况,二、三级护理患者,管路情况至少每周记录2次,有变化的随时记录。

2、各类管路留置过程中如有管路更换及特殊变化情况,应随时评估,并详细记录于护理记录中。

3、患者在住院期间如出现非计划性拔管,护理记录中应客观记录事件经过、处理方法及整改措施。护士长根据不良事件相关管理规范进行上报与讨论分析并整改。

护理部

年12月制定

年2月第一次修订

年4月第二次修订

第三节腕带使用制度

1.全体住院患者均应佩戴腕带,男性患者佩戴蓝色腕带、女性患者佩戴粉色腕带。

2.患者初入病房时,责任护士核对患者病历首页信息,正确填写腕带信息(使用圆珠笔),内容包括患者床号、性别、姓名、年龄、诊断、血型、药物过敏等情况。

3.填写完毕后二人核对,确认腕带字迹清晰、各项内容填写正确。

4.责任护士为患者佩戴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常规佩戴在患者左手,特殊情况可佩带于下肢,松紧度以放进一指为宜。

5.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用的注意事项及重要性,告知不得随意将腕带取下。

6.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如有遗失或损坏,必须重新核对佩戴。

7.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时均要认真核对腕带信息。

8.科室转交接患者时,由转入科室责任护士剪去原有腕带并按照该患者病历或电脑信息书写新腕带,经二人核对无误后,由责任护士为患者佩戴。

9.患者出院当日,责任护士确认完成治疗、护理工作后剪除腕带。

第五节危急值报告制度

1.危急值的定义:是指患者标本的检验结果极不正常,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有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2.记录报告流程(电话或口头接获)分四部分进行:

(1)记录:接获检验信息后,准确记录检验结果(床号、姓名、住院号、检查名称及结果)、报告者(全名、电话)、时间(接获报告的日期、时、分)。

(2)复述:对接获信息与检验科进行复述核对,核对患者的科室、姓名、床号、检验结果、报告者的姓名和电话,复述完毕后签全名。

(3)通知与处理:立即通知医生,接获医生确认后签全名并记录接到通知的准确时间,根据病人情况,及时处理(如复查、完善其他检查、调整治疗等),并在“危急值登记本”上钩选处置情况。医生及时在病历中记录危急值结果、分析及处理情况

(4)对于针对危急值开具的医嘱,护士应及时、准确的落实和执行,并做好护理记录。

3.接到书面报告的危急值,接获人员要立即提供给医生做相关处理,并按照上述要求将检验结果、时间、送报告者的姓名、电话记录在急值登记本上。

4.接到危急值报告的护士将化验结果通知主班护士及责任护士,应加强病情观察,详细记录,做好交接班。

5.对于患者病情平稳,而化验结果与病情不符的危急值,护士要核实标本采集过程中是否符合要求,必要时遵医嘱重新采集标本。

6.护理人员应知晓危急值报告内容及本专业组常见的危急值界限值。

护理部

年11月

十二、深静脉血栓的防范护理制度

一、概念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在下肢。

二、高危人群及原因

(一)高危人群:

1、髋部骨折及术后患者

2、下肢骨折及术后患者

3、原发下肢及血管疾病

4、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等疾病

5、长期卧床患者

(二)原因

1、静脉血流缓慢:手术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因卧床休息→血流滞缓→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2、静脉壁的损伤:化学性损伤;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

3、血液的高凝状态:

三、医院内VET预防措施

1、一般措施:

1)戒烟,控制原发病

2)偏瘫患者避免患侧输液

3)尽量避免下肢输液

4)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

5)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

6)穿刺部位如出现炎症反应应立即重新建立静脉通道

7)尽量减少扎止血带的时间

8)推广普及留置导管针

9)抬高下肢,早期活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对大手术后的病人应抬高下肢20-30度,下肢远端高于近端,尽量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曲,影响静脉回流,鼓励病人深呼吸及咳嗽

10)对高危因素或高凝状态的病人,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增加活动量,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4h就应开始做下肢抬高训练,不能下床者在床上做屈伸运动,不能活动者有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2、物理预防:间隙充气加压装置(IPCintermitentpueumutic







































白癜风影响力人物
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yy/313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