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

采用冠状动脉钙化指数分析能更准确对心血管


                    

9月21日,在线发表于《JACC:CardiovascularImaging》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美国(AHA/ACC)和欧洲(ESC)血脂管理指南建议应该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中,采用冠状动脉钙化指数分析(CAC)方法可更准确的对高危和低危冠脉事件患者进行分层。

除了采用传统危险因素估算心血管事件风险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标记物CAC也可作为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且在既往研究中已被证明可改善普通人群和不同危险队列患者的风险分层,这意味着CAC评分可在一级预防人群中鉴别出更加适宜于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鉴于此,该研究从基于人群的纵向HeinzNixdorfRecall队列研究中随机选取了例(年龄59±8岁)基线时无心血管疾病或未接受降脂治疗、且在~年间完成CAC评分的受试者,以评价ESC与AHA/ACC指南中他汀类药物治疗适应证的差异,并在一级预防中量化CAC评分的作用。

结果显示

参照ESC指南推荐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频率低于AHA/ACC指南(34%vs.56%;P0.),而经上述2项指南确定有他汀类药物治疗适应证的受试者的CAC评分均较低((ESC:59%;AHA/ACC:62%)。在中位10.4±2.0年的随访期间,共发生例心肌梗死事件。基于ESC推荐,CAC评分可区分出无(CAC0vs.≥:1.0vs.6.5例次冠脉事件/1,人-年)和有他汀类药物治疗适应证(CAC0vs.≥:2.6vs.9.9例次/1,人-年)受试者的发病风险。同样,CAC评分亦可区分出经AHA/ACC指南判定有他汀类药物治疗适应证受试者发生事件的比例(CAC0vs.≥:2.7vs.9.1例次/1,人-年),而无他汀类药物治疗适应证受试者的事件发生率较低(1.1例次/1,人-年)。 

本研究提示,CAC评分有助于强化风险因素分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以及实际风险的匹配,同时也避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且10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的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治疗。在ESC和ACC/AHA指南依据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推荐适宜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中,CAC评分<的患者冠脉事件显著少于CAC评分≥的患者。

主要研究者、来自德国埃森西德心血管中心的AmirMahabadi医学博士指出,本研究结果证明了“CAC评分的能力——即避免后续事件发生率较低的受试者终身接受降脂治疗”。

专家点评

未参与本研究、来自医院的KhurramNasir医学博士在采访中表示,在美国,ACC/AHA指南中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适应证范围大于ESC指南,CAC评分的作用在于决策辅助、而非筛选工具。在这个意义上,无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在指导临床决策时更具有价值、而不是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Nasir还补充到,该理念与传统的“试验”方法相冲突,后者的目的是筛查或鉴别出可接受治疗的个体。使用CAC排除治疗可能看似矛盾且难以理解,但“如果你







































鐧界櫆椋庣郴缁熸鏌ラ」鐩?
鍒樹簯娑?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yy/7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