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雀斑网上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index.html收看设置“星标”,读完点亮“在看”
作者:胡大一大夫
来源:胡大一大夫(Hu-dayi)
两个中年同事陪着一位满面愁容年逾80的老年患者走进我的诊室。“您怎么不舒服啊?”医生正常诊疗的起始是问症状,“症状学”很重要。弄明白患者的症状是什么?起因是什么?靠的是问诊,是“话疗”。这不仅是对病情的调研,也是医患第一次见面的心灵沟通。患者是位科学家,说话十分有条理。主要症状有五个方面:1、两眼发胀,持续存在;2、胸闷心悸和后背不适,整日存在,与运动无关,运动时无不适,但觉走路久了,体力跟不上;3、腹胀,食欲明显减退,进食很少,体重减轻;4、睡眠很差,入睡困难,睡的质量不好,也有早醒;5、身心疲惫,仍有工作要做,但力不从心,不敢出差。接着,老人讲了就医的经历,进的都医院,军队和地方都在内,找的全是大专家,从头到脚全查了,可谓“大扫荡”了几遍。首先,因眼胀到了眼科医院,专家十分明确肯定地下结论说:“眼睛没有问题。”接着看胸闷心悸。有一天下午,突然觉心悸严重,自测心率次/分,医院。急诊科做了心电图,说问题很严重,可能是心肌梗死。患者虽是科学家,但毕竟未钻研过医学,朦朦胧胧听急诊医生议论是什么“T”变化。急诊马上将患者收入了心内科的重症监护室,但重查多次,反映心肌损伤很敏感的检验指标——高敏肌钙蛋白都不高。主管医生还是让患者家属签了“知情同意书”,次日做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没有明显狭窄,仅有一处狭窄40%,可出院仍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给一个老年患者开了“双抗”(两个抗血小板,预防血栓的药物)和他汀,以及硝酸酯类药物、倍他乐克和尼可地尔。患者出院了,症状时轻时重,药物毫无效果。老人想西医不行,那只好看中医了。开始时患者提出熬中药不大方便,可否开些中成药,后来发现效果也不好。医院开方剂,熬药喝,非但无效,症状还更重了。医院看特需了。这次特需检查可谓全面彻底,出院结论:包括肠胃在内,没有查出器质性疾病。医院医院都去过了,医院体检中心进一步查病,那个中心仪器先进的不得了,应有尽有。有临床意义,没多大意义的设备都有,全能查。查的结果依然无解,没查出全身不适的病因。
说到此,我把患者述说的病情做了一个概括:
1、症状发生于身体多处,包括眼睛、胸后背、腹部与全身乏力;
2、有明显睡眠障碍,表情一直愁眉不展;
3、一医院做了全面、甚至一些不必要的过度检查,该查不该查的全查了,但查不出与症状有因果关系的器质性疾病。患者一身的不舒服,医院说查不出啥病!患者不舒服症状是客观真实的,问题出在哪里?接下来我和患者及其同事开始了如下的“话疗”。我问:“在出现这些不舒服之前,生活工作上发生过什么事情吗?”患者讲述说,有,老伴患了癌症,反复住院,先后四次手术,因已是疾病晚期,手术效果不好,后来老伴病故了。就诊期间,为照顾老伴,每次住院,医院附近租房,医院近便些。疫情期间,进医院很不方便,从老伴患病到去世,自己的精神压力非常大,陪住过程使人身心疲惫。从此,心烦急躁,并逐渐出现了全身的不适,症状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读书等平时喜欢的事仍有兴趣,但感力不从心,精力与体力都明显减退。答案:突发的生活事件;亲人患绝症,陪伴亲人就诊过程的精神压力与身体的疲劳,焦虑引发了情绪的变化(容易心烦起急),与身体的多处不适。人的身心是互动的。身体多处的不舒服不是多个脏器出了问题,“祸根—病因是一个,生活事件—焦虑不安—躯体症状。只有“双心医学”才能从根本上说清患者全身不适的病因,从而明确治疗的方向。实际的治疗十分简单,仅用一种抗焦虑药,症状开始缓解减轻后,逐渐增加有氧运动,恢复做自己有兴趣的事,包括需要做的工作。当下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形成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单一用生物医学的检测治疗手段,而在非精神心理科室普遍不重视也不学习精神心理常识。不理解精神上的焦虑和抑郁可引起身体,尤其胸部与腹部的不适。因此心内科与消化科(这位患者的情况,也包括眼科和营养科,他的确看了营养科),成了“双心”问题的重灾区。学医当医生,只有认真学一些精神心理的常识,才能体贴患者的疾苦,尊重患者的感受,真正认识一个被疾病折磨的有身体与灵魂的完整的人。医学是“人学”和“仁学”。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双心医学”就是“人学”与“仁学”,其推广普及仍任重道远!因为“双心医学”医院逐利的经济指标和医生多劳多得的激励指标带来“实惠”的“效益”。但与我一起,从年一起走进“双心医学”领域的越来越多的医生们、学生们收获的是从医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而这种感觉是从物化的利益和金钱根本无法找到的。“双心医学”推广困难的根源在医疗体制上,“双心医学”需要医患的沟通,语言与情感的沟通。医院高度垄断的逐利模式,倒逼医生根本无时间与患者多说说话。患者倍感温暖的“话疗”变的可望而不可及。这样下去,我们还能培养出一代代会看病的医生吗?这才是最可怕的!
文章来源:胡大一大夫(Hu-dayi)本期编辑:stoodcalm
喜欢心缘,请点一个“赞”和“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yy/7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