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ldquo高度狭窄rdquo


昨天刚做的一个病人,这个病人血管有两处“高度狭窄”,但是我们通过一些更为精确的技术确定这两处“高度狭窄”都没有达到放支架的标准,现阶段病人仅需要接受规范的药物治疗

这个病人是一位61岁的阿叔,一年前曾因“急性心梗”在我院急诊手术,在“右冠状动脉”植入一枚支架,同时发现“左边”的血管临界病变。术后规律服用“冠心病”药物,无明显不适。本次入院前1天,夜里突发胸闷,到急诊后排除心梗,第二天转入心内科病房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糖尿病病史10年。

这次患者入院后,我们给他复查了“心脏血管造影”(怎么做,详见我前面的“微头条”《心脏血管造影,原来如此简单!》),提示原来“放支架”的右冠状动脉未见明显高度狭窄,“左边”有两根血管都“高度狭窄”,预估狭窄不低于70%,也就是已经达到传统意义上的“放支架”的标准(图2)。而且,再发胸闷症状,病人本身对再次放支架也是比较积极的。一般来讲,这样的病人就直接再“咔擦”“咔擦”放两个支架就结束手术了。#心脏英雄#

图2“心脏血管造影”提示两根血管最重狭窄达到了70%以上

医院的心脏科医生,尤其是男医生,做“心脏手术”几乎是必备的技能。“心脏手术”中最耳熟能详的就是“放支架”。最近,网上有各种“黑”心脏支架的所谓爆料。作为一个也给病人装支架、装起搏器、做射频消融的一线介入手术医生,我想说的是我们做这种手术都是需要向国家上报的(卫生部、中国医师协会、医院管理中心等,图3)。如果“乱放支架”(专业的说法是未达到“手术适应征”),首先主刀需要把助手、技师、护士整个手术团队都“拉下水”,然后主刀还需要承担最重可能毁掉职业生涯的风险。所以,其实主刀医生比病人所想的还要更加看重“手术适应征”。

既然病人不反对装支架,造影客观上也达到再次“放支架”标准(造影是传统上诊断心脏血管狭窄的“金标准”),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多此一举”去评估?

我们手术医生不仅要考虑到有没有达到“手术适应证”,也需要考虑这个治疗对于患者缓解他的症状是否有积极作用。该患者一年前支架植入后,无明显不适,平素活动未受到影响,仅仅是胸闷一次而已。应该说再次“放支架”对于患者症状改善无积极帮助。而且,目前造影对于血管狭窄估测为70%左右,至于是65%还是75%呢,没有办法这么准确,因为造影结果是眼睛看的。

对于造影提示70%左右狭窄,是指影像上的静态狭窄,进一步评估影像狭窄的技术还有血管内超声,该项技术直接把超声微探头放到病变处,不仅可以精确评估狭窄程度(我们称之为“斑块负荷”)、病变性质(我们称之为“斑块性质”)。有没有需要必须处理的病变(夹层、易破斑块)等。该病人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提示:前降支和回旋支均为①弥漫性偏心斑块浸润,纤维斑块为主(斑块不易破),②没有夹层等,其中③斑块负荷最重70%,最小管腔面积仅为4.65和4.27mm2。其中第①②条支持可以“不放支架”。其中第③条支持“放支架”。

图4血管内超声检查,血管最狭窄处的截图

但是,影像上的狭窄,并不代表血流上的减少。评估血流减少的技术称为血流储备分数检查。该项检查的意义是,直接测量狭窄前后的压力,压力越大说明血流越快,从而精确评估狭窄是否造成血流减少,①血流储备分数0.8,说明血流尚可,不需要“放支架”;②血流储备分数

图5血流储备分数检查,提示目前两处“高度狭窄”病变暂时不需要“放支架”

我们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病人血管“高度狭窄”,但是目前不需要“放支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悖论”。

首先,心脏血管造影不能精确评估血管狭窄,比如60-80%之间的狭窄,属于“灰色地带”,医学上属于“临界病变”。传统上根据病人是否有缺血症状来判断。

其次,根据是否有缺血症状来决定“临界病变”是否需要“放支架”,特异性不高,术者主观性强。而支架放入后如果症状改善不明显的话,是没有“后悔药”可吃的。

因此,精确评价病变的狭窄和性质尤为重要。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精准医疗”,改变了传统上单一依靠心脏血管造影来决定“放支架”的模式。

这个病人使用了两项较为新的技术。使用血管内超声技术明确了病变不是“易损斑块”,是相对稳定的存在。使用血流储备分数技术明确了这个“高度狭窄”并没有造成“血流明显减少”,因此,这个病人暂不需要“放支架”。

猜你还想看;

冠心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喝茶?来讲讲茶和冠心病的那些事儿

为什么心脏支架术后,仍有心绞痛?不排除这4个因素

心脏支架术后做好这4点才能保证心脏长治久安,并不仅仅是吃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zz/648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