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华龙网
人体的心脏每天都在辛勤的“工作”,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我们的心脏跳动频率不正常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律失常,会带来哪些危害?以及如何治疗?对此,我们采访了重庆医院(以下简称:重医大附三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钟理教授。
钟理,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MayoClinic博士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4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和军队医疗成果奖4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14篇。擅长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术、起搏器植入术。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医师协会心律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完成重庆首例希氏束起搏术,成功挽救心衰老人
“正常人的心跳次数是60-次/分钟,而我们所说的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心跳不整齐、心跳过慢、心跳过快等三种情况。如果小于60次/分钟,就是心跳过慢;如果大于次/分钟,就是心跳过快。”钟理教授说,一般而言,窦性心跳过速属于生理性的就不需要干预,但心跳过慢要引起重视,心跳过慢会导致心脏出血量较低,人体血液循环供应不上,很可能会有缺氧的状况发生,如果出现病窦综合征就要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方式来进行治疗,起搏器会发出有规律的电脉冲,刺激心脏跳动,挽救患者生命。
钟理教授手术中。
今年80岁的陈大爷三年前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且安装过支架,但仍然出现心跳过缓等症状,来到重医大附三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经过周密的术前评估与全科讨论后,钟理教授和他的团队决定为其实施希氏束起搏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陈大爷也是重庆首位成功接受希氏束起搏术的心脏病患者。
心脏起搏器对大家来说已经不再陌生,通过安装这样一个小小的装置,能让心脏无法有效跳动或跳动缓慢的人恢复正常心跳。目前已经成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最主要治疗方式。
“希氏束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心肌细胞,也是心脏传导系统中的一员,它相当于左右心室间的‘高速通道’,把心肌细胞连接成一个整体,让心肌细胞同步‘跳动’,从而实现心脏的正常跳动。如果能将起搏器放在希氏束上,那就会更加完美。”钟理教授说道,但是希氏束分布范围太小,仅数毫米,即使开胸也很难准确地找到它。由于希氏束起搏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国医院较少,重庆也是首次突破这一难题。
希氏束起搏架起左右心室间的“高速通道”,有利改善心功能
何为希氏束起搏?简而言之,就是将起搏电极定位并植入希氏束(房室结到左右束支之间的一段),让起搏脉冲沿着自身的传导系统下传,可保持房室、双室、室内同步,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理性起搏。而传统的心脏起搏器安装方法,电极导线往往安装在心尖部位,所产生的电脉冲刺激发生的心脏收缩节律与心脏生理节律并不能完全的保持一致,从而有可能影响到患者的心功能。
“由于陈大爷年龄过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还安装过支架,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心室电极安装起搏器,均会导致左右心室不同步收缩,虽然心跳能恢复正常,但心跳收缩力变弱,极有可能造成心功能恶化。”钟理教授说,为了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我们最终为患者实施了希氏束起搏,如今患者定期到院随访复查,复查结果依然很好。
希氏束起搏具有其他起搏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最大程度模拟心脏生理状态,电激动沿心脏正常传导下传,保持相对正常的心室电激动顺序和心室收缩同步性,对改善心衰患者心室再同步化、改善心功能方面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成为“解救”陈大爷的首选治疗方案。
钟理教授介绍:“我们医学上采用的各种治疗,都是希望患者能达到正常生理状态,而希氏术起搏可以解决生理性起搏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保证术后患者的心率稳定和心脏功能。”
专研“救心术”,造福众多心血管疾病患者
除此之外,在钟理教授的带领下,重医大附三院心血管内科心电生理团队在重庆较早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如“左束支区域起搏”、“Marshall静脉酒精消融辅助持续性房颤消融”、“房颤冷冻消融”、“射频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干性心包穿刺下心内膜联合心外膜消融治疗ARVC相关性室速”、“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工作期间,在该院心内科的两位国内著名专家宋治远教授和舒茂琴教授指导下成功开展重庆第一例双极消融室性早搏,该项技术所需工具由钟理教授自己DIY制作,至今重庆还没有医生开展过此项技术。
55岁的李先生,因解小便后突然出现心悸不适,伴胸闷,症状持续不缓解,几经周转,随后来到重医大附三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仝识非教授、钟理教授为患者做全面检查,结合检查结果,室速考虑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相关性室速可能性大。因ARVC相关性室速导管消融难度大,且存在一定复发率,建议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ICD(埋藏式自动除颤器)植入术。受经济原因影响,患者家属最后选择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由于ARVC单纯心内膜消融效果差,术中钟理教授行干性心包穿刺,采用心内膜联合心外膜消融方法,最大程度减少室速发作可能性。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再发作心悸。
钟理教授正在查房。
不单只是李先生,还有无数患者也享受到了新技术带来的福音。随着这些技术的开展,标志着重医大附三院心血管内科在该领域已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成功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相关链接:
据了解,重医大附三院心血管内科已经开展多项心血管疾病现代治疗的关键技术,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左室造影术、二尖瓣球囊成形术、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及三维标测下心房颤、心房扑动,室性早搏,室速射频消融术、左右心导管检查术、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化学消融术、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永久性单腔,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三腔(CRT)起搏器植入术,植入性转复律除颤起搏器(ICD)植入术,三腔带除颤起搏器(CRTD)植入术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zz/8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