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明(化名)出院与心内科医护合影
当一个看起来身体还行的人,仅有胸痛、胸闷这样不起眼的症状,被突然告知有严重的心脏疾病,还要做手术,否认、抗拒,逃避,但医生没有放弃,一次次苦口婆心阻断不归路...再一次验证了:医生除了专业,是和父母一样愿你好起来的人,除了相信他们,你只有相信他们...
10月22日,医院心内科的袁大明(化名)准备出院了,主管医生交代他回去戒烟戒酒,定期复查,这个大大咧咧的汉子频频点头,一脸的笑容和依从。
谁能想到,几天前,这位少有的“犟哥”差点错失心梗救治时机,是医生的全力救治和不厌其烦的劝导,才获得今天良好的治疗结局,一家人的欢喜。
袁大哥今年42岁,家住花垣镇,四天前因胸闷、医院急诊科就医,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医生立即开启胸痛绿色通道,介入科启动紧急救治程序,为其做了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放置了心脏支架,术后阻塞的血管畅通了,症状迅速缓解。
治疗看起来挺顺畅,其过程却是让人揪心啊。
图为:心内科主任彭金波与术后的袁大哥交谈
众所周知,急性心梗抢救争分夺秒,早一分钟开通堵塞的血管恢复心肌供血,患者就多一线生机。从急诊科会诊开始,心内科主任彭金波和李华医生就把心梗、冠脉造影检查、介入手术要点进行告知和解说。谁知,这位大哥不仅不同意治疗,还认为自己不可能得心梗,心电图肯定错了,要复检。这可是头一回遇到,把医生急得!只有更详细地讲一遍。
“心梗,是心脏供血的血管堵塞了,引起心脏功能受损,随时可能停跳...”
“介入手术,就是为你装上支架,疏通阻塞的血管,恢复心脏供血,是目前迅速而最有效的方法,不要开刀...”
“冠状动脉造影是比心电图更先进的检查方法,可以明确诊断心梗,可以清楚地显示血管狭窄、堵塞的位置,为手术成功做准备。”
医生十万火急,大哥似懂非懂,就在快要懂的时候,老妈急火火地赶来了,她立马打断了医生的讲话,走,这点病回家吃草药去!原来妈妈是位草医。
这怎么行?医院,就等于放任病人走向一条与生背离的不归路。医生赶紧把袁妈妈稳住,又把刚才讲述的内容对妈妈重复了一次,还举了好几个先前的例子。
“不否认草药没有用,但没有手术效果来得快,现在情况紧急,再说你儿子是家里的顶梁柱,错过最佳治疗机会出意外怎么担得起?”
此时,这位大哥的病情在加重,胸痛更明显,还频频出冷汗,母子俩将信将疑地签了字。
这场谈话前后足足进行了半个小时。
医生马不停蹄地术前准备,上手术台,患者三根血管出现病变,先行放置了一个心脏支架,患者当时就不胸痛了。第二天可以下床,啥症状都没有了。
“42岁心梗,是比较年轻的了,之前我们收治了一个30岁的”,科主任彭金波一问袁大明的生活习惯,果不其然全部中招。
这位大哥是位资深烟客,每天两包,经常应酬喝酒、吃宵夜,上班也是久坐少动,早就有了啤酒肚,条条触及“心梗”高压线。
住院期间,袁大哥格外听话,第一次没再抽烟。
袁妈妈更是度大转弯,“医生救了我儿子的命!幸亏医生一遍一遍地劝我们,才没干糊涂事”,感谢之余又有点不好意思。
医生还了解到,袁大哥起初以为介入手术要“开胸”,有十多厘米的口子,所以才会那么抗拒。如今,他高兴地举起右手展示,穿刺处的针眼只有一个小黑点,完全看不出手术痕迹。
“眼看病人走向与生背离的反向,作为医生很为难也很无力,强劝其实是有风险的,万一有个闪失埋怨和纠纷接踵而来,但我们是医生,必须遵从内心,全力以赴”,李华医生事后袒露心迹。
“挽回一条生命,很有成就感,不管过程怎么曲折,费了多少周折也是值得的,所幸我们始终没有放弃,这样的病例更能现身说法”,彭金波既欣慰又语重心长地说,大众健康和医学知识的宣教和普及,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责任编辑:陈慧群
摄影:石莉娟
专业校对:彭金波
审核:曹秀芬
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zz/9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