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治疗(PIC)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尽管这项新技术已有三、四十年历史,但至今人们对它的神秘、恐惧、猜疑仍未消失。作为这项技术的接受者、受益者,本周末整整一下午,医院导管室,跟踪观察医院干学东教授安装支架的全过程,并作此篇,以求从技术和心理角度揭开心脏深处的神秘面纱。
支架
植入的支架
谈起支架,它的载体冠状动脉不能不去了解。如上图一所示,环绕心脏一周,形如王冠上的动脉叫冠状动脉。干教授对它作了通俗易懂地解释:如果把身体比作一辆车,心脏就是发动机,如发动机油门出现了问题,就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动能。而冠状动脉是心脏油门线,它为心脏提供油料,使发动机能正常发动。如果冠动脉堵塞了,那心脏发动机不能正常发动,可能会造成心脏缺血缺氧,严重造成心肌梗塞甚至猝死。
“我们做介入治疗的就是心脏油路的清道夫,遇水架桥(心脏搭桥)那是外科大夫的事,我们则是逢山开路(安装支架)”。干教授如是说。
干教授说支架是通过介入治疗植入的,是微创手术,无需像搭桥开胸动大手术。手术过程全在血管内进行,而血管又无神经,所以手术过程基本无疼痛,术者无需紧张恐惧。
术前准备
进入手术状态
技师与手术护士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干教授开始了手术。时间:14:20:51
建立手术通道。他从桡动脉(也可从股动脉)穿一个针,置入6F动脉鞘管进去,这就是外界与血管内通道,接下来的所有手术器械、材料、以及操作都要经过这个鞘管,也就是通道。
导丝
导丝将支架送入血管
接着第二步,他又将导管从鞘管中放进去,导管有一根金属导丝,引导管前行,避免导管断裂或乱跑。导丝及导管沿着血管抵达冠动脉开口附近,撤出导丝,轻微调整导管开口。这时,鞘管外面导管的尾巴在干教授手里,就与心脏血管形成了一条手术通路。
狹窄部位(红箭头所示)
通过导管,注射造影剂进行造影(CAG),患者的病变在造影机显示屏上立竿见影:左冠动脉血管轻度狹窄40%,前降支与回旋支弥漫狹窄,最重狹窄达90%;右冠动脉粗大,远段局限狹窄80%,根据问题导向,必须立即植入支架手术。
沿着建好的通道,干教授将导管球囊送进心血管的病变处,以8aTm压力扩张,再以同样压力释放。“直径2.5毫米,长度20毫米支架一个!”随着他的指令通过麦克风对外传送,等候在外的手术护士很快在繁多型号的支架中找出,并留下条该产品条型码作下耗材证录。传递进去。干教授盯住显示屏上的病变位将其植入。随着,显示屏上的病变造影由白变黑,由窄变粗,未见残余狹窄,血流开始恢复通畅。
紧接着,干教授又以同样方法在前降支病变处串联植入一支3.25mm35mm和一支3.5mm35mm两枚支架。术毕,病人毫无苦色,面带微笑,自行下床,然后由护士送回病房。当干教授走出导管室,时间停留在15:30:12,手术全长69分钟。
术毕,拔除鞘管,桡动脉止血
患者平安返回病房
看似一台简明流畅的手术,却蕴含手术者多年积累的内功。干学东从事心血管病介入治疗20多年,完成冠状动脉造影一万多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支架)多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20多例,多种外周血管疾病(如肾动脉狹窄、主动脉夾层、主动脉瘤等)介入治疗50多例,是湖北省行业内知名医学搏士。
尽管如此,他对每台手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毫不懈怠。他常告诫身边助手,支架手术在心脏上操作,如同舰载机飞行员在刀口上跳舞,会有风险,必须要有过硬本领,操作必须非常细媺、轻柔、精准,需要对解剖知识的非常熟悉了解,对病变非常理解。这样上台才能心神气定,手到病除。
在介入治疗中,除了技术过硬外,还要有奉献精神。因为介入治疗基本在放射线下完成,病人只吃一次射线,介入医生一年四季都要吃射线。干学东这次来武穴要做五六台手术,今年最多一次做了13台,从上午八点工作到深夜十二点。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崇敬心情油然而生,他们是在用自已的健康,为患者搭起一个又一个生命的“支架”!
干教授工作照
手术后,干教授还给我们普及了几个有支架的小常识:
一、药物凃层支架没有保质期,只要保持血管通畅,支架可永远用下去。
二、支架植入后不会滑动,安放时通过球囊的10几个大气压,将支架牢牢压在血管壁上,血管内层生长出的细胞就会将血管包裹在血管壁内,与血管融为一体。
三、可做磁共振,在≤3.0T的磁共振检查中都是安全的。
四、支架后出现“再狹窄”率很低,只有4%一7%。
干学东教授每医院坐诊。
坐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fl/9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