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心血管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师对于心脏疾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近四十年来,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心血管医师提供了更多的武器。在最近召开的长城会上,来自上海医院的葛均波院士,从六个方面具体回顾了近四十年来心血管影像技术的发展。
心导管术和冠脉造影
年,德国外科医生WernerForssman将一根导管插入自己心脏,完成了世界上首例心导管术。年,美国内科医生,MasonSones在进行心导管检查时“意外”地完成了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年,加拿大医生CampeauL首次报道了经桡动脉穿刺进行冠脉造影,开启了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新篇章。年,葛均波院士在医院利用国外带回的经桡动脉穿刺导管进行了一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开启了我国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新篇章。
血管腔内影像学
年,Spears等人在临床上首次应用血管镜,可以直观观察冠脉内部病变,提供血管表面信息,但此技术需要阻断血流,不能显示内膜下病变,血管近端病变不能进行检测。近红外荧光血管镜和彩色荧光血管镜的出现为临床识别不稳定斑块和临床指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血管内超声作为一种划时代意义的检查技术,于上世纪60年代用于心内超声测量的导管被研制成功,最终在年正式将IVUS应用于临床。血管内超声显像能够显示血管横截面图像,提供具体的血管腔内影像,精确地测量管腔大小、病变程度、病变性质。为临床介入治疗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并且随着技术发展,可以同时判断病变部位斑块性质的虚拟组织学IVUS也逐渐进入了临床。光学相关断层显像(OCT),一种以导管为基础的冠状动脉断层成像技术,分辨率高,可以十分清晰地显示与识别纤维钙化性斑块和脂质性斑块。而且OCT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由最初需要阻断血流进行测量的时域OCT,逐渐发展为不需阻断血流,仅利用造影剂冲刷血管即可进行测量的频域OCT。
心血管CT
年,临床CT正式诞生,但需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的心脏成像也是CT技术的一大挑战。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减少了对心率的依赖,对心脏血管的诊断也越来越准确。冠状动脉CTA可以清楚识别冠脉狭窄、狭窄程度、钙化性斑块、脂质性斑块等,帮助临床医师诊断疾病,指导治疗策略。FFR-CT基于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可以评价心肌缺血情况并指导临床治疗。目前的心血管CT技术可以进行心脏形态和心脏功能的诊断,同时可以评价钙化情况、心功能等情况。
心脏磁共振
目前心脏磁共振技术主要应用于科研领域,心脏磁共振技术将会成为心脏形态学和心脏功能学检测的金标准。在心肌灌注方面,CT技术也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目前心脏磁共振技术针对冠状动脉检测虽处在亚临床阶段,但相对于心血管CT技术,对钙化病变患者的影响更小,测量的结果也更准确。心脏磁共振技术针对冠脉血流储备与粥样硬化斑块检测尚处在实验阶段。
心脏核医学
心脏核医学由最初的γ心功能仪逐步发展为γ照相机、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R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仪(PET)等。并和CT技术相结合发展为PET-CT、SRCT-CT技术。心肌灌注显像可以评价冠脉血液供给,心肌代谢显像可判断心肌活力,乏氧组织显像可用于诊断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在其他方面,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像可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门控平衡法心血池显像可定量获得心功能参数用于心功能检查等。但目前心脏核医学在科研领域应用较多,在临床应用上较少。
超声心动图
心脏超声技术由最早的M型超声逐步发展为多普勒超声技术。心脏超声学影像的出现也有利于评价心肌灌注的情况,而新出现的心腔内超声可帮助进行房间隔穿刺以及评价结构性心脏病。负荷超声心动图可评价冠脉血流储备、冠心病诊断及心肌存活性检测。新出现的三维超声心动图以及心肌定量技术,可帮助临床评价心肌组织功能情况。心肌定量技术的衍生技术如组织同步显像技术,针对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的诊断有着重要作用。三维半点追踪显像可以使我们三维角度看到每个心肌节段,帮助临床医师判断心肌功能。
总结
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都有着重要作用。更规范合理的运用影像学技术在临床上可让患者取得更多的获益。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北京哪家医院是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tt/1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