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

ESC张步春支架植入后血管


8月27日下午,在ESC年会冠脉支架植入及相关器械专场,来自医院心内科的张步春副教授进行了口头报告:《基于冠状动脉动脉造影三维定量分析技术评价支架植入后血管结构几何形状改变影响支架内再狭窄发生》。

图1张步春副教授现场照片

张步春副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涂圣贤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东方特聘教授)合作,采用3D-QCA技术分析支架植入前后患者血管弯曲度变化的冠脉造影影像学特点。他回顾分析了40例冠脉支架内发生再狭窄的患者和47例同期未发生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

研究结果显示,冠脉支架内发生再狭窄的患者在支架植入后,心脏收缩期平均血管弯曲度低于对照组[14.45度(IQR12.18,17.68)vs.18.20度(IQR14.00,20.30),P=0.01];而冠脉支架内发生再狭窄的患者支架植入前与后的心脏收缩期平均血管弯曲度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4.15度(IQR1.13,7.20)vs.1.80度(IQR1.90,4.40),P=0.01](图2)。

图2采用3D-QCA技术分析的两组数据

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支架植入后的心脏收缩期平均血管弯曲度变小和支架植入前与后的心脏收缩期平均血管弯曲度差值增大均是发生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研究中,支架植入前与植入后心脏舒张期平均血管弯曲度及其变化对心脏支架内再狭窄不产生影响。

在报告中,张步春副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一个典型病例,患者冠脉支架植入前后收缩末期的平均血管弯曲度的三维定量分析结果为16.2度和13.7度;冠脉支架植入前后舒张末期的平均血管弯曲度的三维定量分析结果为14.9度和12.8度(图3)。

图3血管结构几何形状改变

张步春副教授表示,既往有研究利用二维冠状动脉动脉造影定量分析(2D-QCA)软件分析显示支架植入前后的血管几何形状发生改变增加了支架断裂的几率,但是否对支架内再狭窄产生影响目前国际上鲜见报道。本研究借助涂圣贤教授创立的3D-QCA分析软件,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反映诸如扭曲血管、血管重叠和血管发生短缩情况下病变血管的真实情况。

本研究也再次证实血管支架植入可引起术前与术后病变血管几何形状即刻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其机制可能与血流动力学流场发生改变相关。论坛主持专家表示,该项研究更加细化了心脏血管植入支架时支架选择的新理念,选择支架时不仅要考虑支架类型、支架长度和直径,更要考虑支架植入后对血管顺应性和血管功能的影响。

专家简介

张步春,临床医学博士后;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徐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入选江苏省“十三五科教强卫工程”青年医学人才,欧美同学会会员。年6月同济大学内科学(心血管)博士毕业,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与医院联合招收博士后出站。年7月-年6月由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荷兰鹿特丹Erasmus大学医学心脏介入中心,以临床Fellow身份师从国际OCT研究工作小组核心领导者EvelynRegar教授,研修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检测及冠心病介入治疗规范化培训一年。

临床上能够熟练进行OCT、FFR等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检测和冠心病介入治疗操作及心脏危重症的救治。参编《OCT临床应用进展》和国际著名出版集团Springer出版发行的英文学术专著《CoronaryGraftFailure》中的OCT指导冠心病桥血管治疗章节。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制定国内首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领域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近三年先后应邀至韩国TCTAP会议、美国TCT、新加坡AsiaPCR、荷兰OpticsinCardiology会议和中国心脏大会(CHC)口头发言交流有关OCT临床研究成果。

目前以第一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文章21篇,SCI文章他人引用余次。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一等项目等各级课题7项。《中国循证医学杂志》和《临床与病理杂志》青年编委。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王雪萍丨美编柴明霞丨制版崔凤娟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ms/688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