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对比剂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X线对比剂,用于临床至今已近百年,目前全世界每年的使用量超过万支,足可见碘对比剂对于临床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再好的药物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不良反应等一些情况不可避免,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应用,以及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可不可以使用碘对比剂,可以的话是使用那种对比剂。今天先和大家分享碘对比剂的发展历史。
碘
碘是一种非金属化学元素,元素符号是I,原子序是53。碘是最重的非人造稳定的卤素元素,在标准状况下以有光泽的紫黑色固态非金属存在,在摄氏度时融化成深紫黑色液体,在摄氏度时挥发成深紫罗兰色气体。碘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健康成人体内的碘总量为30mg(20~50mg),其中70%~80%存在于甲状腺。年法国药剂师库尔图瓦首次发现单质碘。
碘对比剂的发展历史
年,Roentgen(伦琴)发现X线两个月之后,Haskek和Lindental首次在离体上肢的动脉内注入白垩(e)溶液进行了动脉造影的尝试。(白垩(chalk),又称白土粉、白土子、白埴土、白善、白墡。白垩是一种微细的碳酸钙的沉积物,是方解石的变种,白垩一般主要是指分布在西欧的白垩纪的地层,而白垩纪一名即由此而来,作为矿物的白垩一般用来制造粉笔等产品。)
年美国的Brooks用50%的碘化钠成功的做了第一例股动脉造影。
年MousesSwick首先发明了能够用于肾盂造影的静脉注射对比剂lopax,即苯酸钠盐,其为离子型对比剂,化学结构为1个苯环(benzenering)带1个碘原子(iodine)。
年又出现了以Diodrast(碘吡拉舍)为代表的双碘化合物,其化学结构为1个分子的苯环上带2个碘原子。双碘化合物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到了年出现了以Uroken(鸟洛康、学名Acetizoate,醋碘苯酸钠)为代表的三确化合物,其化学结构为1个苯环分子上带有3个碘原子。20世纪50~60)年代又出现了一系列三碘化合物,如Hypaque(泛影酸钠),Urografin(泛影葡胺)和Conray(碘他拉葡胺)等,这是现代对比剂史上的第一次飞跃。经过以上这些发展,对比剂的毒性在不断降低,但它们在化学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离子型对比剂。也就是说,对比剂在溶液中离解为阳离子和阴离子。虽然其毒性在降低,但使用中仍可发生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比如:在心血管造影时,呼吸、血压和心电图发生变化;冠状动脉造影引起心室颤动、心肌收缩无力和心肌损害。尤其重要的是,这类离子型对比剂的神经毒性较大,大部分不能用于蛛网膜下隙注射。
年,瑞典年轻的放射学家TorseenAlmen首先提出了非离子化碘水对比剂的理论,开辟了对比剂发展历史上的新纪元。在挪威奈科明公司(Ny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tt/8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