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

胡大一抑郁症患者ldquo被支架r


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www.wxlianghong.com/m/

近看到一位56岁,刚退休一年的女患者。患者面部布满愁容。

患者父母早逝。中国传统,长兄为父。哥哥从小精心照料妹妹,兄妹感情自然很深。哥哥不幸患了重病,妹妹照料病危的兄长七年之久,身心疲惫,开始出现胸闷、心悸、乏力、多汗、后背痛、左腋下痛、腹胀、食欲减退,担心自己心脏出了问题。医院看病,先做了冠状动脉CT,发现前降支中段狭窄80%,医院很快将患者收入院,做了冠状动脉造影,放了一个支架。

手术后,患者的症状不仅无丝毫缓解,反而日益恶化加重。睡眠很差,入睡困难,早醒。胸部和后背不适轮番出现,游走不定,可整日持续不断,运动时反而舒服。

春节前,一是突发疫情,居家隔离,与亲朋好友的交流中断。祸不单行,哥哥春节前去世。患者的心情跌落到谷底。不思饮食,觉得吃饭有啥意义?一度产生跳楼轻生的念头。后经调整,走出了人生低谷,但躯体的不适仍不缓解。心血管科开了一大堆药,还特别加了抗冠状动脉痉挛的大剂量地尔硫卓,毫无用处。

患者又去消化科,做了胃镜,也未发现问题。

在心内科多次就诊,后在消化科看病,接诊医生问诊都是三句半,马上就开CT,造影,做支架,查胃镜。

挂号起五更,排队几条龙,候诊几小时,问诊2分钟。这成了当下门诊流程的常态!

问诊是诊病的起始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尤其胸痛是不是心绞痛,问诊(症状学)起决定性作用。胸部不适的部位,范围向何处放射,与运动的关系,诱发的因素,缓解的方式……并且,要看明白有病痛的人,需要一问病情,二问心情,三问生活工作经历和事件,四问性格,2~3分钟岂能了之?!

焦虑和抑郁除了心情、情绪的变化,常同时又有躯体的不适感,最常见在胸部与腹部。人的身心是互动的,心情情绪的改变与躯体的不适是“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这些患者极少可能去精神科就诊,而大量长期在心内科与消化科看病。数年至数十年被误诊漏诊,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在患者身上“深挖洞,广集粮”,做了大量高成本有创伤、无必要的检查,处方了大量不对症、不解决患者病痛的药物。

如何在非精神心理科室,尤其是心内科与消化科开展落实“双心医学”服务,至今未得到卫健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重视,缺乏医保支持。

我离开母校北医50年了,在半个世纪的学医行医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所有的医生护士如不认真学习精神心理的基本常识,难以理解患者的疾苦,尊重患者的感受。

焦虑的急性发作——惊恐是急诊心内科并不少见的情况,患者的主诉是“濒死感”,医生检查后说没病。医患之间怎么可能有心灵的沟通?

来源:胡大一大夫

编辑/排版:兰叶

审核/校对:瑞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yy/616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