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白癜风该怎么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805/4672100.html文章摘自许忠杰《职业性急性二硫化碳中毒病例特点总结》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38(5):-
二硫化碳(carbondisulfide),室温下易挥发,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微溶于水,能溶于醇和醚,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是典型的有机溶剂。我国是二硫化碳生产和使用大国,截至年国内实际年产量约70万吨,而国外二硫化碳实际年产量总和约49万吨。二硫化碳有广泛的工业用途,包括黏胶纤维生产、橡胶硫化、制造四氯化碳、谷物熏蒸、浮选等,以及作为溶剂用来溶解脂肪、清漆、硫、磷、树脂等,且可用以精制石蜡、石油等。根据职业病网络报告,近些年二硫化碳急慢性中毒诊断人数(仍以慢性为主)不断上升,职业性二硫化碳中毒已成为我国常见的职业性神经系统疾病之一。目前我国GBZ4—《职业性慢性二硫化碳中毒诊断标准》仅有慢性中毒诊断标准,但无二硫化碳急性中毒诊断及处理标准,临床及职业病诊断工作中遇到短期接触较大量二硫化碳引起的急性中毒患者时缺乏诊断和治疗依据。呼吸道和皮肤接触的二硫化碳急性中毒患者,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受损,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失眠、易兴奋、情绪激动等神经衰弱症状,也有步态蹒跚、三颤试验阳性、共济失调、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症状体征,同时部分患者有肢体麻木、疼痛等周围神经受损表现,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减慢,病理以脱髓鞘改变为主。另外,还有部分患者心电图表现为缺血性改变。这些病例的症状、体征和相关辅助检查结果提示二硫化碳急性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具有毒性作用,但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建议二硫化碳急性中毒将中毒性心脏病纳入标准,且参照GBZ74—分级,分为轻、中、重3级。考虑到GBZ74—标准制定相对较早,心肌酶谱的异常基本依据CK-MB(经典金标准),并以超过正常值倍数为分级依据。由于目前临床应用上,心肌损害和急性心肌梗死时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Ⅰ比CK-MB更为灵敏,目前临床上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Ⅰ,CK-MB、CK、AST、LDH、HBDH(α-羟基丁酸脱氢酶)均被作为辅助参考。临床的常用检查手段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冠状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技术在GBZ74—中均未提及,可增加相关内容作为诊断参考。急性中毒者常出现明显的周围神经系统损害,有时难以完全区分为单纯的急性或慢性损害,有的急性中毒也可能存在隐匿性慢性中毒;长期接触二硫化碳者在短期大量暴露且疏于防护情况下,也可发生急性中毒。应结合工作现场、接触方式、吸入毒物的量、发病的时间、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反应等进行综合判断。本次调查的中毒案例有的发生年代较早,神经系统检查描述不详细(未描述或未按阳性体征严重程度描述),辅助检查如头颅CT、脑电图、神经肌电图等,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或其他客观原因未能做检查,这对描述上述指标异常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部分文献受篇幅、文体限制,未能提供与二硫化碳中毒相关的充分、详细的信息,使样本结果的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电子计算机断层脑扫描(CT)及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显示全脑或脑局限性萎缩等,对二硫化碳中毒性脑病的病变具有辅助性诊断价值。本文案例中有34例为二硫化碳混合硫化氢中毒引起的急性中毒,其中33例为化纤厂维修及污水处理时发生,1例为建筑工地井下作业(工地与某化学纤维厂为邻),主要为井下作业或维修时发生二硫化碳混合硫化氢混合中毒,有死亡病例2例。从监测浓度看,多数中毒案例中二硫化碳的浓度范围为2.85~mg/m3,甚至有1例达到mg/m3。本文中的混合中毒病例,二硫化碳中毒为主要原因。根据文献[21]描述,动物实验中二硫化碳中毒和二硫化碳、硫化氢混合中毒对二硫化碳的周围神经毒性及二硫化碳体内代谢无影响,本文统计发现单纯二硫化碳中毒组与硫化氢混合中毒组在各症状、体征检出率中仅三颤试验、脑电图检查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原因为三颤试验是二硫化碳急性中毒(包括慢性)更为敏感的指标;脑电图的差异主要是因为硫化氢中毒致中枢系统、颅脑损伤及脑水肿更加明显。综上,基于急性二硫化碳中毒病例的报道,建议在今后的诊断标准修订过程中增加职业性急性二硫化碳中毒的诊断及治疗等内容,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及工伤等级鉴定,便于与现有职业病防治形势相结合,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及合法权益。技术机构整合三合一,国务院全面放开资质,激发市场活力!职业病危害评价若干问题的分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jiz.com/gbyy/8360.html